白茅花

概况

基源:为禾本科白茅属植物白茅的花序。

原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Beauv.var.major(Nees) C.E.Hubb.ex Hubb.et Vaughan(Imperata koenigii var.major Nees.)

历史:本品始载于宋《日华子本草》,此后明李时珍《纲目》也有记载。

余项参见“白茅根”条。

生药

采集:4~5月花盛开前采收,摘下带茎的花穗,晒干。药材主产于江苏、浙江。

鉴别:花穗圆柱形,长5~20cm,小穗基部和颖片密被细长丝状毛,占花穗的绝大部分,灰白色,质轻而柔软,如棉絮状,小穗黄棕色,介于细长丝状毛中,不易脱落;外颖矩圆状披针形,膜质;雌花花柱2裂,裂片线形,裂片上着生黄棕色毛;花序梗圆柱形,青绿色。气微,味淡。以穗长、洁白、花序梗短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防压。

化学性质

花中含有氨基酸,有胱氨酸、赖氨酸、组氨酸、谷氨酸、天冬酰胺、精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还有许多种微量元素。

参考文献

Philipp J Sei 1980;109:37。

药理

家免每日ig水煎剂0.5g/kg共服3d,服药的d5起,凝血和出血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作用可维持数天[1],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2],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因此有止血作用[3]

参考文献

[1] 河南医学院学报 1959;(5):29。
[2] 河南医学院学报 1959;(5):31。
[3] 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213。

药性

性味:甘,微凉。 ①《新修本草》:“甘,温。” ②《履巉岩本草》:“暖。” ③《安徽中草药》:“甘,凉。” ④凌一揆《中药学》:“甘,平。” ⑤黄雅镕《中药学》:“甘,微凉。”

归经:《江苏药材志》:“入肺经。”

功效:止血,定痛。

主治:衄血,吐血,咯血,外伤出血,灸疮不合,刀箭金疮。 ①《新修本草》:“主衄血,吐血,灸疮。” ②《日华子本草》:“罨刀箭疮,止血并痛。” ③《食物中药与便方》:“凉血止血。” ④《安徽中草药》:“理血止血。治咯血,吐血,衄血,尿血,外伤出血。” ⑤《台湾青草药》:“煎服止吐血,衄血,外敷灸疮不合,刀箭金疮,止血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罨敷或塞鼻。

临床应用

食疗:《泉州本草》:“治鼻衄:白茅花15g,猪鼻1个。同炖约1小时,饭后服。”

医药家论述

《本经逢原》:“茅花色白轻虚,力能上升入肺,散热止衄。”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