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皮

概况

异名:白瓜皮、白东瓜皮(《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为葫芦科冬瓜属植物冬瓜的外果皮。

原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Thunb.)Cogn.(Cucurbita hispida Thunb.)

余项参见“冬瓜”条。

生药

采集:食用冬瓜时,收集削下的外层果皮,晒干。药材产于中国大部分地区。

鉴别:外层果皮呈不规则的薄片,常向内卷曲,大小不一;外表面灰绿色或黄白色,平滑,有的被有白色粉霜,内表面色淡较粗糙,有的可见网状的维管束线纹。体轻,质脆。气微,味淡。以片薄、色灰绿者为佳。

加工炮制:①切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晾,切宽丝或块,干燥。 ②炒制 取冬瓜皮块,加麦麸炒至老黄色,筛去麦麸。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蜡类及树脂类物质。

参考文献

江苏药材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65:326。

药性

性味:甘,凉。 ①《滇南本草》:“甘、淡,微寒、平。” ②《本草再新》:“甘,凉。” ③《本草害利》:“甘,寒。” ④《湖南药物志》:“甘,平。” ⑤《青岛中草药手册》:“甘,微寒。” ⑥《四川中药志》:“甘、淡,凉。”

归经:脾、小肠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青岛中草药手册》:“入脾、胃经。” ③《中草药学》:“入肺、胃、小肠经。” ④凌一揆《中药学》:“归肺、小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清暑化湿。

主治: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口渴,暑湿泄泻,痈肿,跌打损伤。 ①《图经本草》:“功用与冬瓜等。” ②《滇南本草》:“止渴,消痰,利小便。治中风。” ③《纲目》:“主驴马汗入疮肿痛,阴干为末涂之,又主折伤损痛。” ④《本草从新》:“走皮肤,去湿追风,补脾泻火。” ⑤《重庆堂随笔》:“解风热,消浮肿。” ⑥《分类草药性》:“治水肿,痔疮。” ⑦《江苏植物药材志》:“治腹泻,足跗浮肿。” ⑧《安徽中草药》:“清热利尿消肿。治体虚浮肿,慢性肾炎,催乳。” ⑨《湖北中草药志》:“用于浮肿,小便不利,肾炎,肝硬化腹水,淋症,泌尿系结石,跌打损伤等症。” ⑩《四川中药志》:“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清热解暑,口渴,小便短赤。” ⑾《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利水消肿,清暑化湿。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暑湿泄泻,荨麻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四川中药志》:“因营养不良而致之虚肿慎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白茅根,治急、慢性肾炎,浮肿。 ②配生黄芪,治慢性肾炎,浮肿。 ③配西瓜皮,煎水代茶饮,治暑热口渴,小便短赤。 ④配茯苓皮大腹皮、泽泻,治水肿胀满,小便不利。 ⑤配赤小豆、生苡仁、红糖,治一般体弱或脚气引起的轻症浮肿,小便不利。 ⑥配茯苓皮、大腹皮、车前子,治水气留滞,皮肤浮肿,小便不利。 ⑦配桑皮、茯苓皮、猪苓、泽泻、车前子,治各种水肿。

方选和验方: ①《摘元方》:“治跌扑伤损:干冬瓜皮,真牛皮(锉)各30g。入锅炒存性,研末。每服15g,好酒热服,仍饮酒250ml,厚盖取微汗。” ②《现代实用中药》:“治肾炎、小便不利、全身浮肿:冬瓜皮、西瓜皮、白茅根各18g,玉蜀黍蕊12g,赤豆90g。水煎,每日3次分服。” ③《安徽中草药》:“治慢性肾炎、浮肿、蛋白尿:冬瓜皮、黄芪各30g。煎服。” ④《食物中药与便方》:“治消渴不止,小便多(包括糖尿病):冬瓜皮、麦冬各30~60g,黄连10g。水煎,每日2~3次分服。”

单方应用:①《滇南本草》:“治咳嗽:冬瓜皮(要经霜者)15g,蜂蜜少许。水煎服。” ②《生生编》:“治损伤腰痛:冬瓜皮(烧研),酒服3g。”

食疗:《安徽中草药》:“催乳:冬瓜皮30g,加鲜鲫鱼,同炖汤服。”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