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筋

概况

异名:菅根、土筋(《别录》),黄茅(《纲目》)。

基源:为禾本科黄茅属植物黄茅的根或全草。黄茅属全世界约4种,中国约2种。

原植物: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L.)Beauv.(Andropogon contortus L.),又名黄菅茅(《纲目》),毛针子(贵州)。

历史:《别录》列为下品,并曰:“地筋生泽中,根有毛,三月生,四月实白,三月三日采根。”明李时珍《纲目》曰:“弘景疑此即是白茅而小异也。”又曰:“此乃黄菅茅之根也。功与白茅根相同。陈藏器所说别是一物,非菅根也。”可见李时珍对黄茅、白茅及菅三种植物已识别很清楚。现在考证白茅为禾本科百茅属,黄茅为禾本科黄茅属,菅为禾本科菅属植物。

形态:多年生草本。秆直立,丛生,高40~90cm,光滑无毛。叶鞘扁平而具脊,光滑无毛或鞘口具细柔毛;叶片线形,扁平或对折,长达15cm,宽2~5mm,两面均粗糙或上面基部疏生柔毛。总状花序单生,长3~6cm(芒除外),直立或稍弯曲,下部具3~10个同性对小穗(雄性或中性),作覆瓦状排列,上部约具12对异性对小穗,其中无柄者结实,线形,长6~8mm,基盘尖锐,具棕褐色髯毛,有芒,芒两面膝曲,长6~10cm,芒柱扭转而被短硬毛;有柄小穗偏斜而略扭转,覆盖孕性小穗。花果期7~11月。(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843页.图791)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草地。分布于中国中南、西南及陕西南部,浙江。全世界温暖地带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

开花期干草含蛋白质3.9%,脂肪1.5%,粗纤维,半纤维素、蔗糖、果糖、内消旋肌醇(Myo-inositol)和棉子糖(Raffinose)[1,2];茎、叶中还含阿魏酸、松柏醇(Coniferyl alcohol)[3],Ca、P,灰中含Ca0.84%[22],Cu[4]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05。
[2] CA 1983:99:37306z。
[3] CA 1990;112:115748y。
[4] CA 1982;97:181025h。

药性

性味:甘,寒。 ①《别录》:“甘,平。” ②《本草求原》:“甘,寒。”

功效:清热止渴,祛风除湿

主治:热病消渴,咳嗽,吐泻,关节疼痛。 ①《别录》:“主益气,止渴,除热在腹脐,利筋。” ②《纲目》:“根、苗、花功与白茅同。” ③《生草药性备要》:“治热咳,止吐泻,理小肠气。” ④《本草求原》:“止水泻,理心气热痛,小肠气痛。” ⑤《岭南采药录》:“理跌打内伤。” ⑥《贵州草药》:“驱风除湿,散寒止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捣汁或浸酒。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贵州草药》:“治风湿关节疼痛:毛针子根30g,大血藤、小血藤、观音柴各15g。泡酒服。”

单方应用:《贵州草药》:“治风寒咳嗽:毛针子根3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