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杜仲

概况

异名:红杜仲、白杜仲、白胶藤(广西),红及藤、老鸦咀藤(广东),大种笔须藤、白喉崩、薁蓼(海南),松筋藤、小赛格多(云南)。

基源:为夹竹桃科杜仲藤属植物杜仲藤和毛杜仲藤的茎或根。

原植物:杜仲藤Parabarium micranthum(A.DC.)Pierre(Echites micrantha Wall.;Ecdysanthera micrantha A.DC.)。毛杜仲藤Parabarium huaitingii chun et Tsiang,又名引汁藤、个一豪、婢嫁、银花藤、鸡头藤(广西)。

形态:攀援灌木;枝有不明显的皮孔。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8cm,宽1.5~3cm,顶端渐尖,基部锐尖;叶柄长1~1.5cm,有微毛。聚伞花序总状,密集,长9cm;花小,水红色;花萼5深裂,内面基部腺体不多或缺,裂片披针形,顶端锐尖;花冠坛状,近钟形,裂片在花蕾中内褶,长2mm;雄蕊着生于花冠筒的基部,花丝长约0.5mm;花盘环状;子房具疏柔毛,花柱短,柱头圆锥形。蓇葖基部膨大,向顶端渐狭尖;种子长2cm,种毛长4cm。花期3~6月,果期7~12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3卷.240页.图版8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00~800m的山谷、疏林或密林、灌木丛及水旁。分布于中国海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锡金、尼泊尔、越南、印度尼西亚也有。

杜仲藤与毛杜仲藤的主要区别为毛杜仲藤全株密被锈色柔毛。花期1~6月,果期8~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3卷.242页.图版86)生于海拔200~1000m的山地疏林中或山谷阴湿地方,攀援于树木之上。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和贵州。

生药

采集:秋后采收茎或根,除去杂质,晒干。

化学性质

毛杜仲藤皮含生物碱、酚类、有机酸、糖类。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697。

药性

性味:①《陆川本草》:“苦、涩,微温。”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微辛,平。”

功效:宽筋活血,消肿,强筋骨。

主治:腰痛,风湿骨痛。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治小儿麻痹,风湿骨痛,跌打驳骨,肚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浸酒。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腰腿痛,跌打损伤:藤杜仲9~15g。水煎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外伤出血:藤杜仲茎叶及干叶研粉外撒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