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舌兰

概况

基源:为兰科凹舌兰属植物凹舌兰的块茎。凹舌兰属全世界有2种中国有1变种。

原植物:凹舌兰Coeloglossum viride(L.)var.bracteatum(Willd.)Richt.,又名长苞凹舌兰(《中药大辞典》)。

形态:陆生兰。高15~45cm,具近于掌状分枝的块茎;茎直立,基部具2~3枝鞘,中部至上部具3~4枚叶。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2~5cm,顶端钝或急尖。基部渐狭成鞘抱茎。总状花长4~15cm,花苞片条形或狭披针形,明显较花长;花绿色或绿黄色;萼片基部合生,卵状椭圆形,长6~10mm,顶端钝;花瓣条状披针形,长5~9mm宽约1mm,唇肉质,倒披针形,基部具囊状距,在近基部的中央有1短褶片,顶端3浅裂,侧裂片1.5~2mm;中裂片小;钝三角形,长约0.5mm;距卵形,长约4mm。果直立,椭圆形,无毛。(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619页.图8068)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200~3600m的林下或林缘湿地。分布于华北、西北及河南、四川、云南。朝鲜、日本、欧洲、北美也有分布。

药性

性味:甘,温。

功效:补肾益气,行血止痛。

主治:《中国民族药志》:“久病肾虚肺弱,咳喘,腰痛,神衰,久泻,白带,慢性出血,跌打损伤,疮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或入散剂,或泡酒。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其块根作手掌参入药。应用同手掌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