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草

概况

异名:猫儿眼(东北、华北),打碗花、打盆打碗(河北)。

基源: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猫眼草的全草。

原植物:猫眼草Euphorbia lunulata Bunge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40cm,无毛,有白色乳汁。数茎丛生于根颈,基部坚硬。单叶互生,无柄或近无柄;叶片线形,长2.5~5cm,宽2~4mm,主脉1,两端急尖至渐尖。总花序呈伞状,顶生,通常具伞梗5~6,每伞梗再2~3分叉;序托叶呈扇状,半圆形至三角状肾形;杯状花序的总苞杯状,无毛,顶端4~5裂,裂片三角形,内弯,裂片间有4个腺体,腺体呈新月形,两端各有1短角;总苞内有多数雄花及1雌花;花柱3,分离,顶端2浅裂。蒴果略呈扁球形,无毛。种子卵圆形,褐色,光滑,无网纹或斑点。花期4~5月,果期6~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图2974)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荒野、田边及河岸向阳处。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

化学性质

茎叶含黄酮甙、甾醇、挥发油、酚性物质,有机酸、氨基酸、蜡质。地上部分分得猫眼草素Ⅰ-Ⅵ。种子含猫眼草素V及Ⅵ。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18。

药理

①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本品地上部分提出的黄酮甙1.5g/只ip对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有镇咳作用,小鼠酚红法实验表现出明显的祛痰作用,但对组织胺引起的豚鼠哮喘无明显作用[1]。 ②抗菌作用 本品酒精浸剂1∶1000,水煎剂1∶300体外试验对结核杆菌有抑制效果[2]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通讯 1992;(6)∶23。
[2] 中国防痨杂志 1964;5(3)∶481。

药性

性味:①《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凉。有毒。” ②《中药大辞典》:“苦,微寒。有毒。”

功效:利尿消肿,拔毒止痒,祛痰,镇咳,平喘。

主治:①《全国中草药汇编》:“四肢浮肿,小便不利,疟疾,颈淋巴结结核,疮癣搔痒。” ②《新华本草纲要》:“四肢浮肿,小便不利,疟疾,慢性气管炎,外用治颈淋巴结结核,疮癣搔痒。”

用法用量:内服:3~10g。外用:适量,熬膏外敷或研粉用香油调敷患处。用此药外敷能拔出疮内脓水,待疮口干净后,即可停敷,改用生肌长肉药。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颈淋巴结结核:猫眼草9g,鸡蛋3只。水煎猫眼草,再将鸡蛋打入煮熟,单吃鸡蛋,7天吃1次,连吃7~10次,适用于未溃破的淋巴结结核。如已破成瘘管,则用猫眼草熬成膏,外敷患处。”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慢性气管炎:猫眼草(去根)、葶苈子、沙参各等分。共研细末,压成每片0.5g,每次服4片,每日3次。10天为~疗程,疗程之间停药7~10天。”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慢性气管炎:猫眼草、白头翁各4份,炒杏仁、麻黄各1份,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次服1g,日服3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之间停药7~10天。”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