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脂麻

概况

异名:胡麻(《别录》),油麻(《食疔本草》),脂麻(《本草衍义》),白胡麻(《纲目》),巨胜(《中药志》)。

基源:为胡麻科胡麻属植物芝麻的成熟种子。胡麻属全世界约30种,中国仅1种。

原植物:芝麻Sesamum indicum L.(Sesamum orientale L.)

历史: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食疗本草》称脂麻。《纲目》列入谷部麻麦稻类胡麻项下,谓:“胡麻即今油麻,汉使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有迟早二种,黑白赤三色。”白色者即今白脂麻。

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50cm,分枝或不分枝,中空或具有白色髓部,微有毛。叶矩圆形或卵形,长3~10cm,宽2.5~4cm下部叶常掌状3裂,中部叶有齿缺,上部叶近全缘;叶柄长1~5cm。花单生,或2~3朵同生于叶腋内;花萼裂片针形,长5~8mm,宽1.6~3.5mm,被柔毛;花冠长2.5~3cm,筒状,直径约1~1.5cm,长约2~3.5cm,白色而常有紫色或黄色彩晕;雄蕊4,内藏;子房上位,4室(云南西双版纳栽培植物可至8室),被柔毛。蒴果矩圆形,长2~3cm,直径6~12mm,有纵棱,直立,被毛,分裂至中部或至基部。种子有黑白之分。花期夏末秋初。(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107页.图5628)

生境与分布:原产印度;中国于汉代引入,现在全国栽培极广,历史悠久。

化学性质

含油量约52.3%,油中脂肪酸的组成(%)为油酸42.7、亚油酸47.4、亚麻酸1.6。十六碳烯酸微量、棕榈酸10.8、硬脂酸46、花生酸0.5[1]。油中还含芝麻素(Sesamin)1%、芝麻莫林(Sesamolin)0.3%[1]。芝麻酚、维生素E、植物甾醇、卵磷脂等[2]。尚含芝麻黄酮甙(Pedalin)[3],多量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在碳水化合物中有车前糖(Planteose)及芝麻糖(Sesamose),另含少量P、K、细胞色素C[4]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油脂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359。
[2] Phytochemistry 1979;9:2271。
[3] CA 1970;74:1 21332W。
[4]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005。

药性

性味:甘,平。 ①《嘉祐本草》:“大寒。” ②《本草品汇精要》:“甘,大寒”。 ③《医学入门》:“甘,平。” ④《中药大辞典》:“甘,平。”

功效:补虚,润燥,滑肠。

主治:虚劳,便秘,呕逆,小儿头疮 ①《本经逢原》:“润肺除燥,下通脾约便难。” ②《中药大辞典》:“润燥,滑肠。治脾约便难,小儿头疮。” ③《新华本草纲要》:“治便秘,呕逆,小儿头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近效方》:“治呕逆:白脂麻15g,以清酒100ml,煎取60ml,去脂麻,顿服之。” ②《河南中医秘方验方汇编》:“治产后乳汁不通:白脂麻120g,食盐少许,共炒香,1日服完。”

食疗:①《食物疗法精萃》:“治便秘,神经衰弱:用白脂麻蒸熟服,或炒服。” ②《中国药学大辞典》:“白脂麻补血生津回肠。”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