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芋

概况

异名:广扁线、捆仙绳(《中药大辞典》),水黄莲、鸡爪莲(江西),散血草、见血参(湖北)。

基源:为罂粟科血水草属植物血水草的根及根状茎。

原植物:血水草Eomecon chionantha Hance,又名黄芋芽(江西、湖北、贵州),金腰带(四川),全血草(湖北)。

形态:多年生草本,植株含黄红色液汁,高30~60cm。根及根状茎均为黄色。茎紫绿色,有光泽。叶基生,叶片长10~30cm;叶片卵状心形,长3~15cm,宽5~12cm,先端急尖,边缘具波状齿,基部深心形,上面青绿色,下面灰绿色,有白粉;基出脉5~7条,呈掌状。花序顶生,呈伞房状稀疏聚伞花序,花大,直径约4cm,花萼2枚,绿色,全包花蕾,开花时破裂脱落;花瓣4,倒卵形,白色;雄蕊多数;子房卵形,花柱顶端2浅裂。蒴果,长圆形。种子多数。花期4~5月。(图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364页.图374)

生境与分布:生于沟边、林缘及低平肥沃湿润地。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生药

栽培:宜阴凉潮湿的环境。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佳,一般选阴湿的林地栽培。用根状茎繁殖,在9~10月采收根状茎时,选取幼嫩而没有损伤的根状茎,分成单株进行栽种。按行距33~35cm开深10~13cm条沟,以株距26~30cm排放种茎。栽后覆土压紧,再盖上细土,保持畦面平整。然后浇水,再铺盖枯枝落叶1层,保持湿润。出苗后,应勤除草、松土,冬季倒苗后,用堆肥或腐殖质土追施。

采集:9~10月采收根及根状茎。

药性

性味:①《新华本草纲要》:“根、茎:味苦,性寒。有小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苦。有小毒。”

功效:清热解毒,行气,活血。

主治:①《中药大辞典》:“治劳伤腰痛,跌打损伤,小儿疮癣。”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眼结膜炎;外用治毒蛇咬伤,疔疮疖肿,疥癣,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四川中药志》:“治劳伤腰脊痛:广扁线(即黄水芋)、红丝线金腰带、筋骨草。泡酒服。” ②《贵州民间药物》:“治小儿胎毒、疮痒:黄水芋、苦参根、燕窝泥各等份,共为末,调菜油涂。或煎水洗亦可。”

单方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毒蛇咬伤,疔疮疖肿,疥癣湿疹:黄水芋适量,鲜品捣烂或千品研末,敷患处。”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