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浆果

概况

异名:大山枇杷(《四川常用中草药》),羊奶子(《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为桑科榕属植物异叶榕的果实。

原植物:异叶榕Ficus heteromorpha Hemsl.,又名异叶天仙果(《贵州植物志》),斑鸠树(陕西)。

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m;树皮灰褐色,小枝红褐色,节短,常被粘质锈色硬毛。单叶互生;叶柄红色,长1.5~6cm;托叶披针形,长约1cm;叶异型,倒卵形或披针形,不裂,有时琴形,两侧或一侧具1深缺刻,长10~18cm,宽2~7cm,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至浅心形,全缘或微波状,上面粗糙,下面有细小钟乳体,侧脉6~15对,基生侧脉短,红色。榕果成对或单生于短枝叶腋,无柄,球形或圆锥形,光滑,直径6~10mm,顶生苞片脐状,基生苞片3枚,卵圆形,成熟榕果紫黑色;雄花和瘿花同生于一榕果内;雄花散生内壁,花被片4~5,匙形;雄蕊2~3枚;瘿花花被片5~6;子房光滑,花柱短;雌花生于另一榕果内,花被片4~5,包围子房,花柱侧生,柱头画笔状,被柔毛。瘦果光滑。花期4~5月,果期5~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459页.图989)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500~1800m的山谷、水边、路旁、沟边灌林中。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生药

采集:秋季采收,摘取果实,晒干或鲜用。

贮藏:晒干用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性

性味:甘、酸,温。 《四川常用中草药》:“甘、酸,温。”

功效:补血,下乳。

主治:脾胃虚弱,乳汁不足。 ①《四川常用中草药》:“补血,下乳。治脾胃虚弱,缺乳。” ②《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全株:预防产后风。花托:补血,催乳。用于脾胃虚弱,乳汁不足。”

用法用量:内服:炖肉,30~60g(鲜品150~300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安徽中草药》:“治消化不良性腹泻:炒奶浆果、炒山楂、炒鸡内金各9g,厚朴4.5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湖北中草药志》:“治小儿腹泻:奶浆果叶30g,炒焦,加红糖15g。水煎服。” ②《湖北中草药志》:“治痔疮出血:奶浆果枝及果实90g。水煎服。”

食疗:《湖北中草药志》:“治乳汁不下:奶浆果果实5个,阳雀花根30g。炖肉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