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小橘

概况

异名:水禾木(《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山油柑、山橘(《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

基源:为芸香科山小橘属植物山小橘的根和叶。山小橘属全世界约60种,中国约10种。

原植物:山小橘Glycosmis parviflora(Sims)Little〔Glycosmis citrifolia(Willd.)Lindl.〕,又名小果(《海南植物志》),野沙柑、酒饼木(广东)。

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m。嫩枝及芽被锈色短绒毛,后渐脱落,小枝常呈压扁状,灰白色或暗灰色,干后棕灰色。叶通常为3片复叶,稀具1或5小叶;小叶片长圆形,长6~18cm,宽2.5~5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呈不规则浅波状,两面无毛,具小腺点,干后无光泽,纸质,上面绿色,下面较淡;小叶柄长1~4mm,基部常增大。聚伞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通常长2~5cm,最长达10cm,花轴初被褐色短绒毛;苞片及小苞片卵形,顶端尖,外面被毛;花细小,白色或淡黄色;萼基部合生成浅杯状,5裂,萼片广卵圆形,顶端尖,外面被毛;花瓣5,长圆形,稀卵形,长3~4mm;雄蕊10,等长,花药广椭圆形;子房扁圆形,花柱等长或较短,平滑而无明显凸起的腺点。浆果近球形,有时略扁,直径约1cm,淡红色或朱红色,半透明,味微甜;种子卵形,种皮薄膜质。花期6~9月。(图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101页.图109)

生境与分布:生长于海拔较低(50~500m)的疏林或旷野。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南部。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根预试显示含黄酮甙、氨基酸。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75。

药性

性味:辛、甘,平。 ①《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根,辛,温;叶,微甘,温。” ②《广西中草药》:“微辛、苦,平。”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辛、甘,平。”

功效:祛痰止咳,理气消积,散瘀消肿。

主治:感冒咳嗽,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积腹痛,疝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①《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消肿,止血,散血,行气,消积。” ②《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祛风发表,行气止咳。治感冒咳嗽,小肠疝气痛,冻疮。” ③《广西中草药》:“祛痰,散瘀,消积。治食积腹痛,跌打肿痛。” ④《中药大辞典》:“祛风解表,化痰,消积,散瘀。治感冒咳嗽,食积腹痛,疝气痛,跌打瘀肿,冻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