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黄

概况

异名:甘草黄(《医林纂要》),甘中黄(《现代实用中药》)。

基源:为甘草末置竹筒内,于人粪坑中浸渍后的制成品。

历史:本品首见于《日华子本草》,日:“治天行热疾。”《本草备要》、《本草求真》等均有收记。《中药大辞典》亦收载药用。

生药

采集:磨成粗粉,装入一端有节的竹筒内,另一端用塞塞紧,松香封口,将竹筒刮去篾青,浸入清水粪坑中,放置2~3个月,一般冬季浸入,翌春取出,用清水漂2~3周,以无臭为度。阴干后,劈破竹筒,取出,晒干。

鉴别:完整者呈圆柱形,外表及断面均黄色,稍粗糙,可见到甘草纤维,外表有时附有灰黄色竹衣残片。质紧而坚硬,表面易于剥落。气特异,味苦、微甘。以干燥、不霉者为佳。

药性

性味:甘,寒。 ①《本草汇言》:“苦、微甘,大寒。” ②《本经逢原》:“甘、咸,寒。” ③《本草求真》:“甘,寒。”

归经:入心、胃经。 ①《本草备要》:“入胃。” ②《玉楸药解》:“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经”。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伤寒热病,大热烦渴,热毒斑疹,咽喉肿痛,丹毒,疮疡。 ①《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疾。” ②《本草蒙筌》:“治疫毒。” ③《本草经疏》:“解胃家热毒。” ④《本草备要》:“泻热,清痰火,消食积,大解五脏实热。治天行热狂,痘疮血热,黑陷不起。” ⑤《本经逢原》:“解天行狂热,温毒发斑。”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布包),6~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伤寒温疫非阳明实热者不宜用;痘疮非火热郁滞因而紫黑干陷倒靥者不宜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人中黄丸(《松峰说疫》)辟瘟:人中黄不拘多少,饭为丸。绿豆大,下15丸。 ②《四川中药志》:“治瘟疫热盛:人中黄、黄连、石膏煎服。” ③《丹溪心法》:“治呕血吐痰,心烦骨蒸者:人中黄为末,每服9g,茜根汁、竹沥、姜汁和匀服之。” ④《现代实用中药》:“治丹毒:人中黄6g,金银花4.5g,丹皮4.5g,生山栀6g。水煎,1日3次分服。” ⑤清心滚痰丸(《杂病源流犀烛》)治痰火郁结而发癫狂:人中黄(酒蒸)、黄芩各120g,煅青礞石犀角、皂角、朱砂各15g,沉香7.5g,麝香1.5g。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60~70丸,白水送下。 ⑥清咽人中黄汤(《疫喉浅论》)治少阴疫喉,咽腐不利,烦满昏寐,脉细数,身热痧隐,邪未宣达,火已张:人中黄、豆豉、浙贝母、牡丹皮、玄参、连翘壳、金银花、木通。加白蜜20g,水煎服。

食疗:《四川中药志》:“用人中黄兑白糖开水服。治大热发渴。”

医药家论述

黄宫绣《本草求真》:“人中黄,书载功专入胃解毒,以其味甘故也。其解五脏实热,以其气寒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