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爪龙

概况

异名:五叶藤(《南宁市药物志》),五叶茄(《泉州本草》)。

基源:为旋花科番薯属植物五爪金龙的根状茎或茎、叶。

原植物:五爪金龙Ipomoea cainca (L.)Sweet. (Convolvulus cairicus L.),又名五爪龙、上竹龙、牵牛藤、黑牵生、假土瓜藤(广西)。

形态:多年生缠绕草本,全体无毛。老时根上具块根。茎细长,有细棱,有时有小疣状突起。叶柄长2~8cm,基部具小的掌状5裂的假托叶(腋生短枝的叶片);叶片掌状5深裂,或5全裂,裂片卵状披针形、卵形或椭圆形,中裂片较大,长4~5cm,宽2~2.5cm,两侧裂片稍小,顶端渐尖或稍钝,具小短尖头,基部楔形渐狭,全缘或不规则微波状,基部1对裂片通常再2裂。聚伞花序腋生,花序梗长2~9cm,具1~3花,或偶有3朵以上;苞片及小苞片均小,鳞片状,早落;花梗长5~20cm,有时具小疣状突起;萼片稍不等长,外方2片较短,卵形,长5~6mm,外面有时有小疣状突起;内萼片稍宽,长7~9mm,萼片边缘干膜质,顶端钝圆或具不明显的小短尖头;花冠紫红色、紫色或淡红色,偶有白色,漏斗状,长5~7cm;雄蕊不等长,花丝基部稍扩大下延贴生于花冠管基部以上,被毛;子房无毛,花柱纤细,长于雄蕊,柱头2球形。蒴果近球形,高约1cm,2室,4瓣裂;花期几全年。种子黑色,长约5mm,边缘被褐色柔毛。(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531页.图5016)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90~160m的向阳平地或山地路边灌丛中。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及其沿海岛屿,广西、云南。

生药

采集:秋季采收,切段,晒干。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蛀。

化学性质

附:种子含丁香茄素(Mancatin)等。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70。

药理

非洲产五爪龙种子有致泻作用,有效成分是丁香茄素,可能还有其他成分,但不是挥发油,大鼠给0.5g粗茎牵牛素A有明显的泻下作用。粗茎牵牛素A给犬iv可作麻醉剂,小剂量对动物的血压、呼吸、肠运动无明显影响。该植物有抑菌活性。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78。

药性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肝、肺、肾、膀胱四经。

功效:清热,利尿,解毒。

主治:肺热咳嗽,小便不利,淋病,尿血,痈疽肿毒。 ①《南宁市药物志》:“清热利尿。治肺热咳嗽,根、叶捣烂外敷,治痈疮。” ②《泉州本草》:“清热解毒,通淋利小便。治淋症,水肿,外敷痈疽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鲜品15~30g)。 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南宁市药物志》:“虚寒者禁服。”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福建中药志》:“治蜂窝组织炎、疔、虫积,跌打损伤:五爪龙15~30g,水煎服,并配五爪龙鲜全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②《泉州本草》:“治诸淋:五爪金龙茎叶(鲜)30g。煎汤去渣,加冰糖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