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脂

概况

异名:驼脂(《丹房鉴源》),驼峰、峰子油(《饮膳正要》)。

基源:为驼科骆驼属动物双峰驼肉峰内的胶汁脂肪。

原动物: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 L.,又名橐驼(《山海经》),骆驼(《本经》),馲驼(《广志》),野驼(《中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躯体较大,体高2m左右。头较小,耳短小。鼻能开闭。上唇中裂,下唇细长。颈长弯曲如鹅颈,项有鬣毛。背部有两个肉峰。四肢细长,足大如盘。尾较短。胼胝体,胸部1个,前肢2对,后肢1对,共7块。雄性生殖器官弯转向后。体被细密而柔软的绒毛,一般为沙黄褐棕色。鬣毛及前臂、峰上的毛较长。野生的驼,肉峰矮小,毛短,四肢较长,掌狭。

生境与分布:野驼栖息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典型大陆性气候区的广阔沙漠地带。以骆驼刺等盐碱植物为主食,亦食红柳、芦苇、琐琐、野蔷薇、盐木、柽柳、羊栖草等,爱吃盐。分布于新疆东南部、甘肃和青海的西北部,国外尚见于蒙古。家驼在中国华北、西北、内蒙古等地都有饲养。

生药

采集:宰骆驼时,剔取肉峰肉的胶汁脂肪,置锅内熬炼生油,去渣滓,放凉即可。

贮藏:置罐内密封于阴凉处保存。

化学性质

含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二棕榈酸一硬脂酸、一棕榈酸二硬脂酸甘油酯)20.9%,一不饱和二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十六烷烯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二棕榈酸甘油酯)61.6%,二不饱和一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十六烷烯酸油酸棕榈酸、二油酸一棕榈酸、二油酸一硬脂酸甘油酯)17.5%。另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峰脂肪尚含微量磷脂。

参考文献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52。

药性

性味:甘,温。 ①《日华子本草》:“温。” ②《本草品汇精要》:“甘,温。”

功效:润燥,祛风,活血,消肿。

主治:风痰,顽癣不仁,筋肉挛急;疮疡,肿毒;折伤。 ①《日华子本草》:“疗一切风疾,顽癣;皮肤急,及恶疮肿毒漏烂,并和药敷之。野者弥良。” ②《开宝本草》:“筋皮挛缩,腕损筋骨,火炙摩之,取热气入肉。和米粉作煎饼食之,疗痔。” ③《饮膳正要》:“治虚劳风,有冷积者,用葡萄酒温调蜂子油服之,好酒亦可。”

用法用量:内服:温酒调。外用:涂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圣济总录》:“治周痹:野驼脂炼净500g,入好酥120g,同炼和匀。每服10g,以热酒100ml和化服之。加至20g,每日3次。” ②《纲目》:“治顽痹风瘙,恶疮毒肿死肌,筋皮挛缩,踠损筋骨:驼脂适量,火炙摩之,取热气透肉,亦和米粉作煎饼食之。” ③驼脂酒《寿亲养老新书》:“治老人风热烦毒,顽痹不仁,五缓六急:野驼脂150g,炼之为上,温酒100ml下10g己上脂,调令消。空心顿服之,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