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茎

概况

异名:苇茎(《千金方》),嫩芦梗(《现代实用中药》)。

基源:为禾本科芦苇属植物芦苇的嫩茎。

原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Arundo australis Cav.;Phragmites communis Trin.),又名苇、葭(《诗经》),蒹(《诗秦风》),苇子草(《救荒本草》)。

历史: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载:“江中采出芦”,即指本品。

余项参见“芦根”条。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收。

化学性质

地上部分有多种游离氨基酸、植物甾醇、脂肪酸、维生素E及多元酚类化合物,后者具有抗菌活性[3]

纤维素38.64%~40.98%、戊聚糖17.27%~19.66%、木质素32.42%~30.36%、灰份2.20%~2.00%、水份9.47%~7.00%[1]。其根茎中含P-香豆酸(P.coumar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和P-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2]

参考文献

[1] CA 1921;15:37435 [2] Chem Pharm Bull 1984;32(2):578。
[3] Ann Pharm Fr 1990;48(4):185。

药性

性味:甘,寒。

归经:入心、肺。

功效:清热除烦。

主治:肺痈烦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60~120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治肺痈,咳吐腥臭黄痰脓血,胸中隐隐作痛,咳时尤甚,口干咽燥,脉浮数:苇茎60g(以水1600ml煮取400ml,去渣取汁),薏苡仁、冬瓜仁各15g,桃仁30枚。为粗末,入苇汁中,煮取160ml,分2次服。

医药家论述

张璐《本经逢原》:“苇茎中空,专于利窍,善治肺痈、吐脓血臭痰。《千金》苇茎汤以之为君,服之热毒从小便泄去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