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蜥

概况

基源:鬣蜥科沙蜥属动物青海沙蜥的干燥全体。沙蜥属已知有3种,中国仅1种。

原动物: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Sterauch)

形态:体长60mm左右,尾长70余mm。头躯扁平,无鬣鳞。头部宽圆,吻棱不显;眼上方外侧成棱角边缘;鼻孔略朝向两侧,在背面不能窥见;左右两鼻鳞间相隔有4~5排小鳞,上下眼睑游离缘的一排鳞片向外成水平状突出;鼓膜不显;头顶部在两眼之间有一小白点,是为顶眼,顶眼所在的鳞片较大。背部鳞细小,不间杂着大鳞;四肢背面鳞大,具棱;胸腹鳞光滑,咽部有横沟褶;尾基部粗扁,尾后端鳞逐渐具棱。后肢前达肩部;第三第四趾外侧缘的鳞排列成锯齿状。液浸标本呈棕黑色,背部有浸色不规则的斑纹,左右略对称,并散有浅色点,腹面有大块黑斑。

生境与分布:生活在沙漠地区,行动迅速,可做短距离的跳窜;身体可以左右摆动很快地钻入沙内;上下眼睑突出的鳞可防止沙粒入眼。体色与周围环境黄沙色相适应,很少隐蔽在石块下。能将尾竖直,并弯向背部鞭打数次,然后做一短的跳窜,再做如此重复的动作。分布于甘肃、新疆、青海、四川等地。

生药

采集:夏、秋季捕捉,捕后捏死,烘干或晒干备用。

化学性质

含蛋白质、脂肪、多种氨基酸、糖类。本属某些种脑含总糖脂6.15~10.89mg/g,脑苷脂类3.97~7.67mg/g、硫脂类1.56~3.2mg/g(湿重)。脑苷脂类及硫脂类含C14-C27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非羟基C24-C27脂肪酸35.8%~77.9%。

参考文献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08。

药性

功效:滋补,壮阳,解毒。

主治:虚损,疳积,头痛,鼻痒及寄生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