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脂

概况

异名:熊白(陶弘景),熊油(《洞天奥旨》)。

基源:为熊科黑熊属动物黑熊或棕熊属动物棕熊的脂肪油。

原动物: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棕熊Ursus arctos L.

余项参见“熊胆”条。

生药

采集:以秋末冬初猎取者脂肪最佳。取出脂肪,熬炼去滓即得。药材产于四川、云南、黑龙江、吉林。

鉴别:熊油色白微黄,略似猪油,寒冷时疑结成膏,热则化为液体。气微香。以纯净无滓、气香者为佳。

药性

性味:甘,温。 ①《别录》:“微温。” ②《本经逢原》:“甘,温。” ③《食疗本草》:“微寒,甘滑。”

归经:《本草经疏》:“入足太阴,手阳明、少阴三经。”

功效:补虚损,强筋骨,润肌肤。

主治:风痹不仁,筋脉挛急,虚损羸瘦,头癣,白秃,臁疮。 ①《本经》:“主风痹不仁,筋急,五脏腹中积聚,寒热羸瘦,头疡白秃,面皯疱。” ②《别录》:“主食饮呕吐。” ③《日华子本草》:“治风,补虚损,杀劳虫,强心。” ④《四川中药志》:“补血杀虫,消肿胀积聚。外用涂臁疮。”

用法用量:内服:熬炼后开水冲。外用:涂搽。

使用注意:《食疗本草》:“脂与猪脂相和燃灯,烟入人目中,令失光明。缘熊脂烟损人眼光。”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熊脂膏(《洞天奥旨》)治数十年鹅掌风:熊油30g,瓦松9g,轻粉3g,樟脑3g。各为末,先以甘草9g,桂枝9g煎汤洗之,烘干,以熊油调各末,搽而烘之,1日3次。

单方应用:①《产乳集验方》:“治白秃疮及发中生癣:熊白敷之。”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臁疮:熊脂配陈醋共捣烂,外涂。”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肿胀积聚:熊脂9~27g,每日作酒剂服。”

医药家论述

缪希雍《本草经疏》:“熊脂,其主风痹不仁筋急者,盖风为阳邪,熊(脂)气温,能通行经络;性润,能滋养肝脾,故主之也。滑泽而通行,故主五脏腹中积聚及食饮吐呕。甘而强力,故能主寒热羸瘦,甚言其补虚壮筋骨之功耳。”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