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只眼

概况

异名:满山香、穿花针(《广西药用植物名录》),臭漆、透光草(《云南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为芸香科九里香属植物豆叶九里香的叶和根。九里香属全世界约12种,中国约8种。

原植物:豆叶九里香Murraya euchrestifolia Hayata(Murraya tetramera Huang),又名四数花九里香(植物分类学报)。

形态: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几无毛,有细小皮孔。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浑圆,初被稀疏柔毛,后渐脱落;小叶5~11,长圆形,椭圆形至披针形,长3~9cm,宽1~3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中脉有时被微柔毛,全缘,近革质。伞房花序,顶生,花小,白色;萼5~4深裂,萼片卵状三角形,长约1mm,无毛,边缘常具缘毛;花瓣5~4,长圆状倒卵形,长约5mm,宽约3mm,顶端钝,有腺点;雄蕊10~8,长短相间;子房卵形,花柱较子房长,通常在2倍以内,柱头不增大。浆果圆球形,直径约1cm,暗黑色,上有腺点。种皮膜质,光滑无毛。花期7~8月,果熟期12月。(图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89页.图1109)

生境与分布:生于向阳疏密林中。分布于台湾、广西、贵州、云南。

化学性质

全株含挥发油0.4%,油中成分为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胡薄荷酮(Pulegone)、紫苏醛(Perillaldehyde)、紫苏醇(Perillyl alcohol)、醋酸双氢香苇酯(Dihydro-carveyl acetate)、顺式醋酸香苇酯(Cis-carveyl acetate),其中以柠檬烯和紫苏醛的含量最高[1]。另含多种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双豆叶九里香啉A、B(Bismurraya foline A和B)[2]、豆叶九里香醌(Murraya-quinone-β)[3]、Dihydroxygirinimbine[4]、Pyra-yaquinone A和B[5]、豆叶九里香啉B,C(Murrafoline B,C)[6]等。

参考文献

[1] 药学通报 1982;17(5):46 。
[2] Chem Pharm Buli 1983;31(11):4002 。
[3] Heterocycles 1983;20(7);1267 。
[4] Heterocycles 1985;23(6):1391 。
[5] Chem Pharm Bull 1985;33(3):1320 。
[6] Chem Pharm Bull 1985;33(6):2611。

药理

以LD50的1/8~1/10剂量ip精油及醇提物,对二甲苯诱发的小鼠耳壳炎症及蛋清引起的大鼠后肢炎症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棉球植入皮下引起的大鼠肉芽肿也有显著抑制作用。并证明其抗炎作用与垂体一肾上腺系统无关。精油及醇提物能明显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ip二者均能延长小鼠热致疼痛反应的潜伏期。ip精油及醇提物对伤寒、副伤寒菌苗致热家兔均有显著解热作用。

按Karber氏法测得小鼠ip精油及醇提物的LD50分别为0.496±0.0750ml/kg,4.78±0.690g/kg,中毒症状:竖尾、扒地、呼吸急促,口鼻出现分泌液,死亡时呼吸先于心脏停止。

参考文献

现代应用药学1987;(5):1。

药性

功效:消炎解毒,疏经活络。

主治:急、慢性肾盂肾炎,风湿麻木,筋骨疼痛,跌打瘀血,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捣敷患处。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麻木,筋骨疼痛,跌打瘀血肿痛:千只眼根、叶下花根各9g,草薢12g。水煎服或泡酒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皮肤瘙痒、湿疹:千只眼鲜叶、野茄树鲜叶(洗碗叶)各适量,煎水外洗。” ③云南医药 1977;(4):“治急、慢性肾盂肾炎,肺癌:千只眼枝叶,用醇提取,获醇提取物和提取得到的挥发油制成注射液。”

单方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感冒发热,支气管炎,哮喘:千只眼叶(干)6~12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