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妇

概况

异名:伊威(《诗经》),蟠、鼠负(《尔雅》),负蟠、蛜蝛(《本经》),委黍(《说文》),负蠜(《广雅》),蜲(《别录》),鼠姑(陶弘景),鼠粘(《蜀本草》),鼠赖虫、湿生虫(《圣惠方》),地鸡(《寿域神方》),地虱(《纲目》),肥蛀蚋(《本草求原》),西瓜虫、蒲鞋头虫(《苏州本产药材》),潮湿虫(《中药志》),地虱婆(《四川中药志》),豌豆虫、瓢虫、潮虫子(《药材学》),土孵(《泉州本草》),暗板虫(《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外科》),鞋板虫(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基源:平甲虫科卷地鳖属动物平甲虫的干燥全体。

原动物:平甲虫Armadillidum vulgara(Latreille)。

历史: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苏颂曰:“今处处有之,多在下湿处,瓮器底及土坎中。”寇宗奭曰:“湿生虫(鼠妇)多足,大者长三四分,其色如蚓,背有横纹蹙起。”按其记述,与现今所用鼠妇一致。

形态:体长一般10mm以上,长度是宽的2倍。呈长椭圆形,背部呈显著的方形,头前缘中央及左右角没有显著的突起。胸节7,第1、2胸节的后侧板较第3~7节的尖锐。腹节5,第1、2腹节窄,第3~5腹节的侧缘与尾节后缘联成半圆形。体节均有多少不一的弯曲条纹。第2触角短,第2鞭节较第1鞭节为长。胸肢7对,第1~6对胸肢的坐节近于相等,但第7胸肢较长大,其长度超出腕节与前节之和。腹肢5对。尾肢扁平,外肢与尾节嵌合齐平,内肢细小,被尾节掩遮。雄性第1腹肢的外肢如鳃盖状,内肢较细长,末端弯曲呈微钩状。雌、雄虫背表面的颜色不固定,有时呈灰色或暗褐色,有时局部带黄色,并具有光亮的斑点。(图见《中国动物药》.79页.图91)

生境与分布:多栖于阴暗潮湿环境的朽木、腐叶或石块下,有时也出现在房层、庭院内。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

生药

采集:一般多在4~9月间捕捉,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炒干。药材主产江苏。

鉴别:干燥的虫体多卷曲成球形或半圆形,长约7mm,宽约6mm;背平滑,腹向内陷。体灰白色,有光泽。质脆易碎。气腥臭。以干燥、完整、灰白色、无霉蛀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含还原糖和糖原,其含量随着生长时期而变化[1];其粘多糖含软骨素硫酸A或C(Chondroitin sulfuric acid A or C),或含玻璃(糖醛)酸(Hyaluronic acid)[2]。所含脂类中有不皂化物10%,丙酮不溶脂5%,皂化后皂化物中的脂肪酸组成为十四酸0.7%、十六酸20.6%、十八酸8.3%、二十酸0.7%、十八碳烯酸53.7%、十八碳二烯酸10.1%、十八碳三烯酸2.5%、其它不饱和脂肪酸约3.2%[3];不皂化物中含41.0%甾醇,其中主要为胆甾醇[3]

参考文献

[1] CA 1963;58:10557b。
[2] CA 1966;65:12610f。
[3] CA 1967;66:53237b。

药理

鼠妇注射液0.1,2g/kg ip,或5g/kg ig,对小鼠用热水浸泡鼠尾法试验,表明有镇痛作用。

参考文献

北京中医 1987;(3):44。

药性

性味:酸,凉。 ①《别录》:“微寒。” ②《本经逢原》:“酸、成。”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酸,温。”

归经:《纲目》:“厥阴经。”

功效:破血,利水,解毒,止痛。

主治:久疟疟母,经闭,癥瘕,小便不通,惊风撮口,口齿疼痛,鹅口诸疮。 ①《本经》:“主气癃不得小便,妇人月闭血瘕,痫痓,寒热,利水道。” ②《日华子本草》:“通小便,能堕胎。” ③《纲目》:“治久疟寒热,风虫牙齿疼痛,小儿撮口惊风,鹅口疮,痘疮倒靥,解射工毒,蜘蛛毒,蚰蜒入耳。” ④《本草求原》:“主寒热瘀积,湿痰,喉症,惊痫,血病,喘急。”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慢性气管炎,术后疼痛,牙痛,口腔炎,鹅口疮,咽喉肿痛,小便不利,闭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亦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草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经验济世良方》:“治风牙疼痛:湿生虫、巴豆仁、胡椒各1枚。研匀,饭丸绿豆大,绵裹1丸咬之,良久涎出吐去。” ②《山东中草药手册》:“治经闭:鼠妇3g,赤芍12g,桃仁9g,红花9g,丹参15g。水煎服。” ③《山东中草药手册》:“治小便不利:鼠妇4.5g,车前子12g,泽泻9g,灯心3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补缺肘后方》:“治疟病:鼠妇、豆豉27枚。合捣,令相和,未发时服2丸,欲发时服1丸。” ②《圣惠方》:“治小儿撮口及发噤:鼠赖虫,绞取汁,与儿少许服之。” ③《千金方》:“治产后小便不利:鼠妇7枚。熬为屑,作1服,酒调下。” ④《圣惠方》:“治牙齿被虫蚀,有蛀孔疼痛:湿生虫1枚。绵裹于蛀疼处咬之。” ⑤《吉林中草药》:“治血淋:鼠妇9个。焙干研细末,1次服下,日2次。” ⑥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子宫功能性出血:鼠妇焙黄研末,每服6g,童便送下。”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术后疼痛:鼠妇虫洗净,按1∶15或1∶20加水煎至含量为10%,用3层纱布过滤,加适量防腐剂即成。每次服5~10ml。或制成胶囊剂,将鼠妇虫洗净,热水将虫烫死,在60℃干燥6~8小时,研粉,加入淀粉和糖使成10%散剂,分装胶囊,每粒含鼠妇虫0.1g,每次服2~4粒。” ⑧《动物药验方集成》:“治高热:鼠妇7个,炒焦研末,开水送服。” ⑨《中国动物药》:“治扁桃腺炎:鼠妇40个焙研,加冰片少许再研匀,吹喉。” ⑩《动物药验方集成》:“治口腔炎:鼠妇焙研备用,每服1~2g,日2~3次。” ⑾《浙江动物药》:“治鹅口疮:鼠妇若干,焙干研末,加冰片少许,取药粉吹患处,日2~3次。” ⑿《民间方》:“治各种疣:活鼠妇1~2只。将鼠妇捻碎放在疣顶部,令其自然干燥,勿洗涤。每天如法涂抹2~3次。~般1周后疣体自行脱落。局部不留痛迹,不出血。” ⒀浙江中医杂志 1989;(2):“治晚期肝癌肝区剧痛:鼠妇干品60g,加水适量,煎2次,共取汁240ml,混合后每天分4次口服,服药期间禁食酸、辣、腥味。每次服药汁后30分钟,疼痛明显减轻,可维持2~4小时。”

医药家论述

邹澍《本经疏证》:“鼠妇利水,白鱼亦利水,又皆气血交阻。但白鱼所主是寒湿阻气,因而及血;鼠妇所主是气阻及血,因壅湿热,故有异云。”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