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夜

概况

异名:负盘(《别录》),屁盘、屁虫(陶弘景),夜行(《本草拾遗》),气蠜(《纲目》)。

基源:为步行虫科昆虫虎斑步钾的全虫。

原动物:虎斑步钾Pheropsophus Iessoensis Mor.

历史:行夜首载于《别录》。《本草拾遗》记载“屁盘虫有短翅,飞不远,好夜中出行,触之气出也。”《纲目》载“负盘有三,行夜、蜚蠊、螽皆同名而异类,故致混称也。行夜与蜚蠊形相类,但以有廉姜气味者为蜚蠊,触之气出者为屁盘作分别尔。”

形态:体长14~22mm,宽5~8mm,形似斑蝥。头部黄色,向前突出。触角棕色。头部中间有一块似三角形的黑斑。复眼黑色,卵形突起,头上散生白色短毛,上唇前端有数条长的棕色毛,基部有两条长的棕色毛。头似乌龟头状,触角12节,鞭状,披满白色或棕色长短不等的毛。前胸背板棕黄色,其前缘、后缘及中央黑色,黑色部分连成“I”字形;前胸背板前部宽,后部较窄。鞘翅黑色,小盾片棕黑色;两鞘翅的肩胛区各有一块黄斑,鞘翅中部也各有一块较大的黄色斑,其外侧达到翅缘,内侧接近,但不及翅缘,翅缘黄色。每个鞘翅各有7条几乎平行纵走的脊,脊间密布刻点,散生有长的棕色毛。鞘翅不盖过腹端,最末二腹节裸露。足黄色,胫节及跗节色较深,棕色。腿节上有较细的黄色毛,胫节密生棕色大毛,跗节丛生棕红色钉状粗毛。后足胫节末端有两个棕黑色的粗大的刺。前胸及后胸腹板黄色,中胸腹板黑色。腹部腹板黑色,有许多刻点,密生棕色毛,腹面可见7个腹节。幼虫细长,没有上唇,头的每侧有6个单眼;触角短,4节,上颚突出,下颚须4节;足短,6节;腹部有8对气门,其末端呈腹足状,帮助行动,胸部环节较长,腹部9节。

生境与分布:生活于潮湿处、田间及石下等。夏秋夜晚在地面疾走,遇敌时放出黄色臭气自卫。捕食能力很强,尤喜食蝼蛄及其卵。分布于辽宁、吉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药性

性味:《纲目》:“辛,温。有小毒。”

功效:《中国药用动物志》:“活血化瘀,消积止痛。”

主治:血滞经闭腹痛,癥瘕,跌打损伤作痛。 《别录》:“疗腹痛,寒热,利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只。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