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硝

概况

异名:朴硝石(《吴普本草》),消石朴(《别录》),海末(《石药雅》),盐硝、皮硝(《纲目》)。

基源:朴硝为天然的硫酸盐类,经加工而得的粗制品。

原矿物:正品朴硝一般指芒硝(Mirabiltte)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

历史:最早记载朴硝的文献是《本经》。原名“朴消”,今通作“朴硝”。寇宗奭谓:“朴硝是初采得一煎而成者,未经再炼,故曰朴硝。”李时珍说:“生于盐卤之地,状似末盐,凡牛马诸皮须此治熟,故今俗有皮消之称。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消,在上有芒者为芒硝;有牙者为马牙硝。”由此表明朴硝、马牙硝、芒硝三者主成分相同,因加工时结晶上下形状、纯度不同,有不同之名,芒硝因结晶于上杂质少可以内服,朴硝在下杂质较多,为粗制品,内服需要精制。因而古今一致。近年来有人分析酸溶成分反映出主要混入物为Mg、Ca的硫酸盐及Fe的化合物。

产地 河北、山西、陕西、青海、山东、江苏、安徽、广东、四川、云南。

余项参见“芒硝”条。

化学性质

主要含硫酸钠(Na2SO4·10H2O),杂质为氯化钠硫酸钙硫酸镁等。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31。

药性

性味:辛、苦、咸,寒。 ①《本经》:“苦,寒。” ②《别录》:“辛,大寒。” ③《药性论》:“苦、咸,有小毒。”

归经:入胃、大肠经。 ①《本草求真》:“入肠、胃,兼入肾。”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功效:泻热,润燥,软坚。

主治:实热积滞,腹胀便秘,停痰积聚,目赤肿痛,喉痹,痈肿。 ①《本经》:“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 ②皇甫谧:“主疗热,腹中饱胀,养胃消谷,去邪气。” ③《别录》:“主胃中食饮热结,破留血闭绝,停痰痞满,推陈致新。” ④《药性论》:“能治腹胀,大小便不通,女子月候不匹。” ⑤《日华子本草》:“主通泄五脏癥结。治天行热疾,消肿毒及头痛,排脓,润毛发。凡入饮药,先安于盏内,搅热药浇服。” ⑥《本草衍义》:“以人乳汁调半钱,扫一切风热毒气攻注目睑外,及发于头面,四肢肿痛。” ⑦《本经逢原》:“治小儿赤游风,以硝倾汤中,取布蘸湿拭之。”

用法用量:内服:溶入汤剂,4.5~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吹喉或水化罨敷、点眼。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麦句姜。” ②《儒门事亲》:“畏三棱。” ③《本草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④《本草经疏》:“血涸津枯以致大肠燥结,阴虚精乏以致大热骨蒸,火炎于上以致头痛目昏,耳聋咽痛,吐血衄血,咳嗽痰壅,虚极类实等证,切戒勿施。”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朴栀散(《经验广集》)治胃热呕吐,手足心皆热者:朴硝、栀子(炒黑)各等份,为末,滚水冲服1~2匙。 ②朴硝丸(《圣惠方》)治妇人夙有积血,月水来时,腹中绞痛:朴硝、当归、薏苡仁、川大黄各60g,代赭、牛膝、桃仁各30g。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下10丸。 ③朴消丸(《圣济总录》)治痈疽疮发,大小便秘涩不通:朴硝、大黄、杏仁、葶苈子各60g。上4味,先以3味捣罗为细末,入朴硝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煎黄芪汤下20丸,以通利为度。 ④朴硝散(《鸡峰普济方》)治痔疮:朴硝、五倍子等份,上为细末,每服90g,水600ml,同煎至3~4沸,淋渫。

单方应用:①《简单便方》:“治赤眼肿痛:朴硝置豆腐上蒸化,取汁收点。” ②《近效方》:“治喉痹:朴硝30g,细细令咽汁。”

医药家论述

①陈嘉谟《本草蒙筌》:“按七硝(朴硝、芒硝、荚硝、马牙硝、硝石、风化硝、玄明粉)气味相同,俱善消化驱逐,但朴硝力紧;芒硝、荚硝、马牙硝力缓:硝石、风化硝、玄明粉缓而又缓也。以之治病效用,病退即已。《本经》载能炼服补益,岂理也耶。” ②李时珍《纲目》:“朴硝澄下,硝之粗者也,其质重浊。芒硝、牙硝结于上,硝之精者也,其质清明。甜硝、风化硝,则又芒硝、牙硝之去气味而甘缓轻爽者也。故朴硝止可施于傅涂之药,若汤散服饵,必须芒硝,牙硝为佳。张仲景《伤寒论》只用芒硝不用朴硝,正此义也。硝气寒味咸,走血而润下,荡涤三焦肠胃实热阳强之病,乃折治火邪药也。唐时紫雪、红雪、碧雪,皆用此硝炼成者。通治积热诸病有效,贵在用者中的尔。” ③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朴硝,水能胜火,寒能胜热,为心火炽盛有实热者之要药,疗心热生痰,精神迷乱,五心潮热,烦躁不眠。且咸能软坚,其性又善消,故能通大便燥结,化一切瘀滞。咸入血分,故又善消瘀血,治妊娠胎殇未下。外用化水点眼,或煎熏洗,能明目消翳,愈目疾红肿。” ④张璐《本经逢原》“朴消,《本经》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畜积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向错简在消石条内。详治五脏等症,皆热邪固积,决非消石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