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扁豆

概况

异名:水皂角(《贵州草药》),望江南(《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基源:为豆科决明属植物含羞草决明的全草。决明属全世界约600种,中国有20余种(包括栽培种)。

原植物:含羞草决明Cassia mimosoides L.,又名还瞳子(《中国植物志》),黄瓜香、梦草(《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历史:山扁豆始载于《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载:“山扁豆生田野中,小科苗高一尺许,叶似蒺藜叶微大,根叶比苜蓿叶颇长,又似初生豌豆叶,开黄花,结小扁角儿,微甜,采嫩角炸食,其豆熟时煮食。”根据上述及附图与今之山扁豆有别,而系Cassia nomame(Sieb et Zucc.Kitag.)Kiteg.

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高30~60cm,多分枝;枝条纤细,被微柔毛。叶长4~8cm,最下面的1对小叶下方有圆盘状腺体;小叶20~50对,线状镰形,长3~4mm,宽约1mm,先端短急尖,两侧不对称;中脉靠近叶的上缘,干时红褐色;托叶宿存,线状锥形,长4~7mm,有明显肋条。花序腋生,花1至数朵聚生,总花梗顶端具小苞片2,长约3mm;萼长6~8mm,先端急尖,外面被疏柔毛;花瓣黄色,不等大,略长于萼片;雄蕊10,5长5短相间而生。荚果镰形,扁平,长2.5~5cm,宽约4mm;果柄长1.5~2cm。种子10~16。花果期8~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9卷.图版42)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地、田野、路旁、水边。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收全株,晒干或焙干。药材产于广东、广西等地。

鉴别:根细长,根须发达,表面棕褐色,质硬,不易折断。茎多分枝,表面黄褐色或棕褐色,被短柔毛。叶卷曲,下部的叶多脱落,黄棕色至灰绿色,质脆易碎;托叶锥尖。气微,味淡。以叶多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根含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可作泻剂。叶中含少量鞣质

参考文献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401。

药性

性味:甘,平。 ①《南宁市药物志》:“甘,平。” ②《广西中草药》:“甘、淡,平。” ③《中药大辞典》:“甘,平。”

功效:清肝利湿,解毒利尿,散瘀化积。

主治:湿热黄疸,暑热吐泻,肾炎水肿,口渴,劳伤积瘀,小儿疳积,疔疮痈肿。 ①《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消食,生津。治疳积,止烦渴。” ②《广东中药》:“治劳伤积瘀,内伤咳嗽。” ③《贵州草药》:“清热消肿,利水通淋。” ④《广东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积。治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0g。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贵州草药》:“治黄疸病:水皂角60g,地星宿15g。煨水服。” ②《贵州草药》:“治水肿和淋病:水皂角、萹蓄各30g。煨水服。” ③《贵州草药》:“治肩疮:水皂角叶、水冬瓜叶各适量,捣绒,外敷患处。”

单方应用:①江西《草药手册》:“治暑热吐泻:山扁豆30g,水煎服。” ②《湖南药物志》:“治疔疮:山扁豆鲜叶适量,捣烂,加盐少许,拌和,外敷。” ③《湖南药物志》:“治痈肿:山扁豆叶,研细末,用蜂蜜或鸡蛋白调敷。” ④《湖南药物志》:“治漆疮:山扁豆全草适量,水煎洗。”

食疗:①《湖南药物志》:“治肺痈,吐臭痰:山扁豆全草120g,用瘦猪肉120g煮汤,以汤煎药服。” ②《贵州草药》:“治小儿疳积:水皂角、水杨梅、菜油各15g,红牛膝6g。蒸小母鸡1只吃。” ③《贵州草药》“治夜盲;水皂角60g,菊花10g。炖猪蹄2只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