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脂

概况

异名:黄符(《吴普本草》)。

基源:黄石脂为硅酸盐类粘土岩。

原矿物:黄石脂一般指以水云母Hydromica为主并含多水高岭石Halloysitum或高岭石Kaolinitum。

历史:黄石脂附五色石脂条目下。最早记载五色石脂的文献是《本经》。《别录》云:“黄石脂生嵩高山(今河南省登丰县北嵩山),色如莺雏。吴普谓:“五色石脂~名五色符。黄符生嵩山,色如脑、雁雏。”以上所述的颜色,性质与现今黄色粘土岩吻合。在江苏省过去所调进的软滑石常混有黄色粘土岩,经鉴定系水云母及高岭石组成,即黄色脂。少用历史上黄石脂,现今基本不用。

形态:黄石脂由水云母及多水高岭石或高岭石组成。呈黄色土块状,油脂或土状光泽。具吸水性,粘舌,但可塑性不强。各矿物个体极小。多水高岭石或高岭石参见“赤石脂”或“白石脂”条。

产状:黄石脂为热液蚀变作用产物,各种有色金属蚀变带均有所产出。

产地 产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江西。

生药

采集:挖出后,选出黄色块,除去杂石、泥土等。

鉴别:黄石脂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黄色或深黄色,有的为浅黄色带有深黄色花纹或斑点;条痕浅黄色。质细腻而硬脆,用指甲可刻划成痕。轻打即断碎,断面较平坦,光滑如脂,有的略显环形层状。手摸之滑腻感,具吸水性(新面更明显),舐之粘舌。稍有土腥气,味淡,无砂石感。

加工炮制:除去附着的杂石,研成细粉。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化学性质

黄石脂主要成分为:K2(Al.Fe.Mg)4(Si.Al)8O20(OH)4·nH2O[1]及Al4[Si4O10](OH)8或Al4[Si4O10](OH)8·4H2O[2]

有人对黄石脂中元素进行过光谱全分析[3]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中药材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726。
[2] 南京大学 结晶学矿物学.地质出版社,1978:460。
[3] 李大经等.中国矿物药.地质出版社,1988:197。

药性

性味:苦,平。 ①《本经》:“甘,平。” ②《吴普本草》:“雷公:苦。李当之:小寒。” ③《日华子本草》:“温。”

归经:《纲目》:“手、足阳明。”

功效:养脾气,安五脏,涩肠止血。

主治:①《本经》:“主黄疸、痢、肠澼、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 ②《别录》:“养脾气,安五脏,调中,大人小儿泄痢肠澼下脓血,去白虫,除黄疸痈疽虫。” ③《日华子本草》:“治泄痢,血崩带下,吐血衄血,涩精淋沥,除烦,疗惊悸,壮筋骨,补虚损。久服悦色。治疮疖痔漏,排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①《雷公炮制论》:“服之忌卵味。” ②《雷公药对》:“曾青为之使,恶细辛、畏蜚蠊、黄连、甘草。” ③《日华子本草》:“畏黄芩、大黄、官桂。”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五石脂涩而重,故能收湿止血而固下;甘而温,故能益气生肌而调中。中者,肠胃肌肉惊悸黄疸是也;下者,肠澼泄痢崩带失精是也。五种主疗,大抵相同。故本经不分条目,但云各随五色补五脏。《别录》虽分五种,而性味主治亦不甚相远,但以五味配五色为异,亦是强分尔。”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