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柏

概况

异名:千年柏,万年松(《纲目》),玉柏石松、玉遂(《别录》),狗尾舒筋草(《四川常用中草药》)。

基源:为石松科石松属植物玉柏的全草。

原植物:玉柏Lycopodium obscurum L.,又名树状石杉(《植物分类学报》)。

历史:玉柏始载于《别录》,云:“玉柏,生石上,如松,高五、六寸,紫花,用茎叶”。《纲目》亦载:“玉柏,即石杉之小者也,人皆采置盆中养,数年不死。”按上所述应为本种。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生根,淡棕色,光滑或被少数的叶;主枝直立,高20~40cm,侧枝叉状分枝,稍压扁,密集成扇形而向两侧开展成树冠状。叶披针形,质坚,长约3mm,宽约0.6mm,稀疏,斜展,全缘,具锐尖头;中肋明显。孢子囊穗1~2个,圆柱状,顶生于分枝顶端,无柄,长2~3cm,径5~7mm;孢子叶阔卵圆形,边缘膜质,具不整齐浅齿,顶端长突渐尖。孢子囊肾形,淡黄褐色,腋生于孢子叶腋。孢子四面体球形,具小突起。(图见《东北草本植物志》.第1卷.图4)

生境与分布:生于苔藓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及山坡上。分布于吉林、辽宁、江西、台湾、四川。朝鲜、日本、原苏联(西北利亚)及北美洲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

生物碱和四环三萜类。生物碱有石松碱(Lycopodine)、石松定碱(Lycodine)、杉曼碱(Annotinine)、α-玉柏碱(α-Obscurine)、β-玉柏碱、二氢石松碱(Dihydrolycopodine)、棒石松洛宁碱(Clavolonine)[1,2]等。四环三萜类有α-芒柄花萜醇(α-Onocerin)、26-失碳-8-氧代-α-芒柄花萜醇(26-Nor-8-oxo-α-onocerin)(1)、26,27-双失碳-8,14-二氧代-α-芒柄花萜醇(26,27-Bisnor-8,14-dioxo-α-onocerin)(2)[1,2]。尚含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3β,7α-二羟豆甾-5-烯(Ikshusterol)、3β,7β-二羟-豆甾-5烯(Epukshsterol)和3β,7β-二羟-豆甾-4-烯、3β,5α,6β-三羟豆甾烷[3~5]

参考文献

[1] 长白山植物药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103。
[2] Tetrahedron Lett 1987;28(48):5993~6。
[3] 化学学报 1989;47(10):1025。
[4] 中草药 1987;18(12);2。
[5] 中草药 1989;20(7):44。

药性

性味:①《别录》:“酸,温。”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辛,微温。”

功效:祛风,通络,益气。

主治:风湿疼痛,瘙痒症。 ①《别录》:“益气,止渴。” ②《本草拾遗》:“取根茎浸酒,去风血,除风瘙,宜老。”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跌打扭伤及鸡爪风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