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霜

概况

异名:铅白霜(《图经本草》),铅糖(《化学药品辞典》)。

基源:铅霜系用铅加工制成的醋酸铅。

历史:铅霜最早记载于《日华子本草》。苏颂谓:“铅霜,用铅杂水银十五分之一合炼作片,置醋瓮中密封,经久成霜。”李时珍曰:“以铅打成钱,穿成串,瓦盆盛生醋,以串横盆中,离醋3寸,仍以瓦盆覆之,置阴处,候生霜刷下,仍合住。”表明铅霜为人工制成。现今未见有市售。

生药

鉴别

性状:铅霜为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体。金属光泽。于空气中易风化成颗粒或粉末状,并失去光泽。气微,味酸。

理化:①取铅霜少许,加水2ml振摇,即溶解成澄明溶液,滴加硫酸数滴,即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铅),并放出特臭醋酸气。 ②取铅霜少许,置坩锅中烧之,变成黄色或橙红色粉末(氧化铅)。 ③取铅霜水溶液2ml,加磺化钾试液1滴,产生黄色沉淀。

加工炮制:取氧化铅22份,醋酸(36%)12份将醋酸放入磁皿中,投入氧化铅,初以常温,次加微温使之溶解,并趁热过滤,放冷,即析出醋酸铅结晶。然后置于漏斗上,滴去液分,再扩布于纸上,于常温中干燥之。如要精制可将此制品溶于同等量的沸汤中,加稀醋酸少许趁温过滤,于冷结晶,即得纯净的醋酸铅(铅霜)。可直接入药。

贮藏:密闭保存。

化学性质

铅霜主要成分为醋酸铅Pb(C2H3O2)2·3H2O。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72。

药理

小量对局部有收敛作用,大量则呈腐蚀。内服适量能收敛肠粘膜,而奏制泌、止泻之效。

参考文献

中国矿物药图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106。

药性

性味:甘、酸,寒。有毒。 ①《日华子本草》:“冷。” ②《纲目》:“甘、酸,冷。”

功效:坠痰,镇惊,止衄,敛疮。

主治:惊痫,热痰,鼻衄,喉痹,牙疳,口疮,溃疡。 ①《日华子本草》:“消痰,止惊悸,解酒毒,去胸膈烦闷,中风痰实,止渴。” ②《图经本草》:“治风痰及婴孺惊滞。” ③《本草衍义》:“去膈热涎塞。” ④《纲目》:“治吐逆,镇惊去怯,黑须发。”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或为溶液外涂,或入膏剂

使用注意:①脾胃虚弱滑者不宜用。 ②《中国矿物药图鉴》:“内服过量,吸收入肝脏,逐渐分布于血行并沉积于骨髓中,能破坏红血球而出现贫血、便秘、腹痛、肌肉关节痛、齿龈边缘有浅蓝色线条等铅中毒症状。”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铜绿、白矾冰片,治小儿口疮,口臭出血。 ②配茜根、消石、天花粉,治消渴症。 ③配薄荷、青黛、甘草、西瓜霜,治喉痹。

方选和验方: ①开关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诸痫潮发、牙关紧急、口噤不开,不能进药:蟾酥0.03g,铅白霜0.4g。研令极细,用乌梅肉蘸药、于两口角擦良久乃开,以进别药。 ②铅霜散(《圣惠方》)治口舌生疮:铅霜、滑石各1g,龙脑5g。同研为散,每用少许,贴疮上,有涎即吐出。 ③胜雪膏(《婴单百问》)治坠肠,翻花,鼠奶等痔,热痛不可忍,或已成疮者:铅白霜、白冰片各3g。用好酒少许,研成膏,取少量涂之。 ④《宣明论方》:“治大人小儿口疮,牙齿腐蚀,气臭出血者:铅白霜、铜绿各6g,白矾15g。研末以翎羽扫上疮,以温浆水漱之。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铅霜,其坠痰、去热、定惊、止泻,盖有奇效,但非久服常用之物尔;病在上焦者,宜此清镇。”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铅霜味甘酸,气大寒,无毒。凡中风惊,未有不因痰热所生,胸膈烦闷多渴,亦火热炎灼所致。甘寒能除热生津,则痰结消,惊悸平,风亦自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