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菁

概况

异名:蔓菁(《唐本草》)。

基源:为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芜菁的根及叶。

原植物:芜菁Brassica rapa L.[B.campestris L.var.rapa(L.Hattm.〕,又名地蔓菁(《内蒙古植物志》),盘菜(浙江),扁萝卜、圆根(云南、西藏)。

历史:芜菁始载于《别录》,后历代本草多有记载,《唐本草》中称蔓菁,云:“根叶及子乃是菘类,与芦菔全别……”。据考在《图经本草》中所附之图为白菜类植物,而《纲目》中却称“蔓菁是芥属,根长而白,其味苦而茎粗短,叶大而厚阔;夏初起苔,开黄花,四出如芥,结角亦如芥……”。视其附图确近似白菜类植物,但在《植物名实图考》中芜菁条下附图却近似大头菜,而书中所称的油头菜实为芜菁。由上所述,历代本草中所载的芜菁包括了芸苔属的数种植物,故应予正名

形态:二年生草本,植株高可达1m。块根发达,肉质,球形、扁球形、圆锥形或纺缍形,表面光滑,外皮白色、黄色或红色,内为白色,无辛辣味。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基生叶大,簇生,具柄,长10~15cm,叶片大头羽裂、羽状分裂或不裂,长15~50cm,边缘波状或为浅齿,约具5对侧裂片,向下渐小;茎中部及上部叶长圆状披针形或宽披针形,带粉霜,长2.5~12cm,基部圆耳形,半抱茎,叶缘具大小不等的疏齿或近无齿,顶端钝尖。总状花序顶生;萼片4枚,长圆形,长4~6mm,宽2~2.5mm;外侧2枚基部略呈囊状;花瓣黄色,倒披针形,基部具宽爪,长4~8mm,宽2~2,5mm。长角果细圆柱形,长3.5~8cm,具喙;果梗长可达3cm。种子球形,直径约1.8mm,褐色或浅棕黄色,表面具细网纹。花期3~4月,果期5~6月。(图见《中国药用植物志》.第9册.35页.413图)

生境与分布:原产欧州。中国东北及河北、内蒙古、山东、浙江、云南、西藏有栽培。

化学性质

根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粗纤维、Ca、P、Fe、核黄素、烟酸、维生素C。

附 种子油含芜菁甾醇。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250。

药理

叶、根的水提取物可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块根皮中含黄色油状物Rapine,在1.100000浓度时,有抑制细菌、真菌、酵母及人的某些寄生虫的作用。以其提取物饲喂大鼠7mo,可增加甲状腺中碘酪氨酸而降低碘甲腺氨酸的量,也就是干扰了甲状腺素后阶段的合成。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051。

药性

性味:苦、辛、甘,平。 ①《别录》:“苦,温。” ②《饮膳正要》:“甘,平。” ③《纲目》:“辛、甘、苦。” ④《新华本草纲要》:“苦,温。”

功效:开胃下气,利湿解毒。

主治:食积不化,黄疸,消渴,热毒风肿,疔疮,乳痈。 ①《千金·食治》:“主消风热毒肿。” ②《食疗本草》:“下气,治黄疸,利小便。根:主消渴,治热毒风肿。”“冬月作葅煮作羹食之,能消宿食,下气,治嗽。” ③《饮膳正要》:“温中益气,去心腹冷痛。” ④《本草备要》:“捣敷阴囊肿大如斗,末服解酒毒,和芸薹根捣汁,鸡子清调涂诸热毒。” ⑤《医林篡要》:“利水解热,下气宽中,功用略同罗卜。” ⑥《新华本草纲要》:“利五脏、益气、消食、止咳。用于心腹冷痛,热毒风肿,乳痛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捣汁饮。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①《千金·食治》:“不可多食,令人气胀。” ②《本草衍义》:“过食动气。”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补缺肘后方》:“治卒毒肿起,急痛:芜菁根大者,削去上皮,熟捣,苦酒和如泥,煮三沸,急搅之,出,敷肿,帛裹上,日再三易。” ②《肘后方》:“治疔肿有根:以蔓菁根、铁生衣等份,捣涂于上,有脓出即易。” ③《兵部手集方》:“治乳痈疼痛寒热:蔓菁根叶,净择去土,不用洗,以盐捣敷乳上,热即换,不过三五度。冬无叶即用根。切须避风。” ④《千金方》:“治小儿头秃疮:不中水芜菁叶,烧作灰,和猪脂敷之。” ⑤《十便良方》:“治鼻中衄血:芜菁,生捣汁饮。”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