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精石

概况

异名:太阴玄精(《开宝本草》、《本草衍义》),阴精石(《纲目》),龟背玄精石(《中药志》)。

基源:玄精石为硫酸盐类石膏族小形片状矿物。

原矿物:现今玄精石正品一般指石膏。

历史:玄精石原名太阴玄精,始载于《开宝本草》。《纲目》始名为“玄精石”。李时珍释名曰:“此石乃碱卤至阴之精凝结而成,故有诸名。”苏颂谓:“出解州(今山西运城市西南解州镇)及通(通州,今四川达县)、泰州(今江苏泰州市)积盐仓中亦有之。其色青白龟背者佳,采无时。”李时珍又云:“玄精是碱卤津液流渗入土,年久结成石片,片如龟背之形。蒲(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一带)、解(解州,山西运城市西南解州镇)出者,其色青白通彻。蜀中(今四川省境内)赤盐之液所结者,色稍红光。”说明玄精石是产在盐湖附近,产地不同,颜色亦不同。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太阴玄精生解州盐泽大卤中,沟渠土内得之。大者如杏叶,小者如鱼鳞,悉皆六角,端正似刻,正如龟甲状。……色绿而莹彻,叩之则直理而拆,莹明如鉴,拆除亦六角,如柳叶大。烧过则悉解拆,薄如柳叶,片片相离,白如霜雪,平洁可爱。”据上述:玄精石产在盐湖附近,龟背状,底面解理,烧之可片片裂开等特点,与矿物钙芒硝〔Na2Ca(SO4)2〕相吻合,所以王嘉荫认为:“玄精石即现在矿物学上的钙芒硝”是有道理的。但以上本草又述:石片如龟甲状,色青白,皆六角,端正似刻等特征,以及与《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所附的“解州太阴玄精”图及《纲目》所附的“玄精石”图对照来看,与现代商品玄精石(即石膏)相似。据调查石膏类玄精石临床应用历史较久,直至现在药用的仍是该品。1963年版《中国药典》及1988年版《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均收载,基源均为石膏。至于钙芒硝类玄精石,现在未见有此商品。

形态:见石膏条目。

产地 主产于内蒙古、甘肃、陕西、青海、四川。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除去泥土、杂石。药材产于内蒙古阿拉善旗的盐池附近以及青海、四川、云南、陕西。

鉴别

性状:本品呈椭圆形、菱形或不规则的片状,四周薄而中央微隆起;表面灰白色或灰绿色,有的中间显灰黑色,形似龟背,半透明。质硬而脆,硬度1.5~2,比重2.3,易砸碎成不整齐的菱形或柱状小块,断面现玻璃样光泽。微带土腥气,味微咸。以片如龟甲、色青白、无杂质者为佳。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打碎。尚有煅制、醋淬等炮制方法。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主要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其水溶液有Ca2+,Fe3+,SO42-,Na+等离子。尚含少量硅酸盐。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72。

药性

性味:咸,寒。 ①《开宝本草》:“咸,温。” ②《本草经疏》:“咸、辛,寒。” ③《纲目》:“甘、咸,寒。” ④《中药志》:“咸,寒。”

归经:肺、胃、肾经。 ①《本草再新》:“入肾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③《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入肺、胃、肾经。”

功效:养阴清热,软坚化痰。

主治:阳盛阴虚,壮热烦渴,头风脑痛,目赤涩痛、翳障,心下胀满,口舌生疮,咽喉肿痛,重舌,木舌,汤火伤。 ①《开宝本草》:“除风冷邪气湿痹,益精气,妇人痼冷漏下,心腹积聚冷气,止头痛,解肌。” ②《本草衍义》:“合他药,涂大风疾。别有法,阴证伤寒,指甲面色青黑,六脉沉细而疾,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或时狂言,四肢逆冷,咽喉不利,腹疼,亦须佐他药兼之。” ③《本草述》:“治上盛下虚,疗痰结,目障翳,木舌,咽喉疮。” ④《医林纂要》:“补心消暑,去邪热,略同朴消。” ⑤《得配本草》:“汤火伤,调油敷,已破者干掺。” ⑥《中药志》:“养阴清热。治壮热烦渴,阴虚头痛,心下胀满,目赤涩痛等症。” ⑦《山西中草药》:“治上吐下泻,目赤涩痛。” ⑧《中药大辞典》:“滋阴,降火,软坚,消痰。治阳盛阴虚,壮热烦渴,头风脑痛,目赤障翳,重舌,木舌,咽喉生疮。” ⑨《中国本草图录》:“用于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中药志》:“脾胃虚寒及无热邪者忌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硫黄、硝石,治上盛下虚。 ②配石膏,治小儿风热,身热不退。 ③配寒水石,治小儿头疮。 ④配石决明,治赤目失明,内外障翳。 ⑤配甘草,治目生赤脉。

方选和验方: ①正阳丸(《太平圣惠方》)治伤寒3日,头痛壮热,四肢不利:太阴玄精60g,消石60g,硫黄60g,硇砂30g。上都细研入瓷瓶子中,固济,以火于瓶子周1寸之,约近半日,候药青紫色,住火,待冷即出,用腊月雪水,拌令匀湿,入瓷罐中,堂屋后北阴下,阴干,又入地埋2~7日,取出细研,以面糊为丸,如鸡头实大。先用热水浴后,以艾汤研下1丸,以衣盖汗出为度。 ②来复丹(《局方》)治营卫不安养,心肾不升降,上实下虚,气闭痰厥,心腹冷痛,脏腑虚滑:硝石30g(同硫黄并为细末,入放锅内,以微火微炒。用柳篦子不住手搅,令阴阳气相入,不可火太过,恐伤药力,再研极细,名二气末),太阴玄精石(研飞)、五灵脂(水澄去沙石,日干)、陈橘皮(去白)、青皮(去白)各60g,舶上硫黄(用透明不夹砂石者)30g。上用五灵脂、二橘皮为细末,次入玄精石末及前2药末拌匀,以好滴醋打糊为丸,如豌豆大。每服30粒,空心粥饮下,甚者50粒,小儿3~5粒,新生婴儿1粒。小儿慢惊风或吐利不止,变成虚风搐搦者,非风也,胃气欲绝故也,用五粒研碎,米饮送下。老人伏暑迷闷,紫苏汤下。妇人产后血逆上抢闷绝,并恶露不止及赤白带下,并用醋汤下。 ③《史载之方》:“治冷热霍乱,分利阴阳:玄精石、半夏各30g,硫黄9g。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米饮服30丸。”④玄精丸(《太平圣惠方》)治休息痢久不差,面色青黄,四肢逆冷,不思饮食:太阴玄精60g,白矾250g,黄丹60g,青盐15g。上药细研,入生铁铫子内,烧白矾汁尽为度,后以不蚛皂荚3挺,存性烧熟,都研为末,用糯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10丸。 ⑤珍珠散(《普济方》)治小儿夹风蕴热:太阴玄精石30g,石膏1g,龙脑1.5g。上捣研极细。每服1.5g,新汲水调下。 ⑥玄精石散(《圣济总录》)治眼赤涩:玄精石15g(研如粉,无,以马牙屑代之),黄柏(去粗皮,炙,捣末)30g。上2味,和研令极细,点两眦头。 ⑦玄精石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眼生赤脉:玄精石30g,甘草15g。为细末。每服15g,竹叶汤调下。 ⑧牛黄散(《圣惠方》)治重舌口中涎出,水浆不收:太阴玄精石60g,牛黄、龙脑、朱砂各0.3g。上药,同细研为散。每度用药1.5g,先于重舌上以披针披破出血,用盐汤漱口,然后掺药于舌上,咽津。 ⑨玄精石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小儿头疮:太阴玄精石、寒水石各0.3g(研),轻粉、麝香各少许。上为细末。先以浓浆洗去疮痂,拭干,油调药涂之。 ⑩玄精石散(《圣济总录》)治汤火伤,疼痛不可忍:太阴玄精石不拘多少,锅子内大火煅,纸衬于地炕内出火毒1宿,研细散,每看多少,用冷水调,鸡翎扫之。 ⑾太阴玄精丸(《太平圣惠方》)治时气热毒攻咽喉:太阴玄精、升麻、玄参、射干、寒水石、炙甘草各15g,马牙硝30g。研末,炼蜜为丸,如小弹子大。常含1丸,咽津。 ⑿太阴玄精丸(《太平圣惠方》)治风痫,精神不守,恶叫烦闷,吐沫嚼舌,四肢抽搐:太阴玄精1g,铁粉90g。研末,以牛乳和,文火煎干,研极细,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薄荷汤下。

单方应用:①《方脉正宗》:“治肺胃蕴热生痰:玄精石研极细。每服1g,炼蜜1匙和,白汤调下。” ②《千金“治头风脑痛:玄精石末,入羊胆中阴干,水调04g,吹鼻中。”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玄精石,与盐同性,其气寒而不温,其味甘咸而降。同硫黄、硝石,治上盛下虚,救阴助阳,有扶危拯逆之功,故铁瓮杜先生来复丹用之,正取其寒,以配硝、硫之热也。《开宝本草》:“言其性温,误矣。”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太阴玄精,伤寒阴证不宜服。咸能走血,用以引经入肾则可,多则反泻肾伤血矣。血病多无食咸,戒之。” ③倪朱谟《本草汇言》:“玄精石,成氏之消热痰,《开宝》之化积聚,《普济》之去目翳,《千金》止头风头痛者,皆本于结热为病之取用焉。倘属阳虚胃寒之疾,自当回避。如寇氏方之治阴证,四肢逆冷,狂言烦渴者,此指热邪传阴之证也。设属直中,安敢言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