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鲫

概况

异名:华鳈(《鱼类分类学》),老母猪鱼、山鲫鱼(《黑龙江流域鱼类》),花石鲫、山鲤子(《中国药用动物志》)。

基源:为鲤科动物华鳈的肉。

原动物:华鳈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Bleeker),又名石鲫、老母猪鱼。

历史:本品首载于姚可成《食物本草》,谓:“安胃和中,利小便,解热毒。腌食更佳。”《中药大辞典》和《中国药用动物志》均收载。

形态:体长,侧扁。头后背部隆起,腹部圆,无腹棱。头较短,吻圆钝,微突出。口下位,略呈马蹄形。下咽齿1行,齿端呈钩状,外侧一个呈圆柱形。鳃耙外侧8~9。唇稍厚,唇后沟中断,间隔较宽。下颌前缘有较发达的角质层。口角1对短须。鳞中等大,侧线鳞40~41。背鳍条3,7,不分枝,鳍条基部较硬,末端柔软分节,起点距吻端比距毛鳍基为近。臀鳍条3,6,甚短。尾鳍分叉较浅。体背灰黑色,体侧灰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4条宽而垂直的黑色斑带。各鳍为灰黑色,边缘为白色。

生境与分布:为中下层鱼类。喜栖息在水质澄清,底层多泥沙的流动或静止的水域中。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亦食少数的水生昆虫、甲壳类、贝壳类和少数藻类及植物碎屑。幼鱼的食物以摇蚊幼虫为主。产卵在每年的4~5月间,东北地区较迟。生殖期间雄鱼头部出现珠星,身体也变为浓黑。雌体侧表现在产卵管的延长。雌鱼怀卵量少,约为有1000~2000粒,分批产卵。分布于长江和黑龙江的干、支流,以及各附属的湖泊与河流。

药性

性味:甘,平。

功效:安胃和中,利小便,解热毒。

主治:《中国药用动物志》:“水肿胀满,黄疸,疮毒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