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靛

概况

异名:青黛、靛、靛花、靛沫(《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为爵床科马蓝属植物马蓝、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菘蓝、蓼科蓼属植物蓼蓝、马鞭草科大青属植物大青、和豆科木蓝属植物木蓝的茎叶经加工制得的粉末。马蓝属全世界约250种;中国约20种,13种供药用。菘蓝属全世界约30种;中国产5种,4种供药用。蓼属全世界约300种;中国约120种,约98种供药用。大青属全世界约400种;中国有30余种,约27种供药用。木蓝属全世界约800种;中国有70余种,约30种供药用。

原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Goldfussia cusia Nees.;Strobilanthes cusia(Nees)O.Kuntze)。菘蓝 Isatis tinctoria L.。蓼蓝 Polygonum tinctorium Ait.大青 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Turcz.木蓝 Indigofera tinctoria L.

余项参见“青黛”条。

化学性质

本品在古本草中习称蓝或蓝靛[1,2],古亦用为蓝色染料,其主要成分为靛蓝(Indigo,Indigotin)(1)[3]。其制备方法见青黛,可用松蓝(Isatistinctoria L.)、靛青(Isatis indigotica Fort.)、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或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t.)为原料,参见“青黛”条。

参考文献

[1] 本草纲目. 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702,704。
[2]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366。
[3] 植物学报.1987;29(1):67。

药性

性味:①《本草拾遗》:“寒。” ②《纲目》:“辛、苦,寒。” ③《新华本草纲要》:“咸,寒。”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少阴经。”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时行热毒,疔疮痈肿,丹毒,疳蚀,天疱疮。 ①《本草拾遗》:“敷热疮,解诸毒,滓敷小儿秃疮热肿。” ②《纲目》:“止血,杀虫,治噎膈。” ③《东医宝鉴》:“敷热恶肿,蛇虺螯毒,兼解诸毒及小儿丹热,功同青黛。” ④《新华本草纲要》:“热病发斑,小儿发热惊痫,咯血,吐血,外用于丹毒,黄水疮,湿疹,疖肿。”

用法用量:内服:水调或入丸剂。外用:调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邓子禹家抄方》:“治时行天泡疮:靛青(即蓝靛),和甘草末、猪胆汁调敷。” ②《邓子禹家抄方》:“治小儿腹内疳虫癖积:靛青30g,白牵牛子末9g,和入靛青内,丸粟米大,每服1.5g,白汤下。”

单方应用:①《圣惠方》:“治时气热毒,心神烦躁,狂乱欲走:蓝靛15g,以新汲水200ml,调分匀,顿服之。” ②《子母秘录》:“治小儿丹热:蓝靛敷,热即易。” ③《千金翼方》:“治急疳蚀鼻口数日尽欲死:蓝靛涂所蚀上令遍,日10度,夜4,瘥止。” ④《普济方》:“治误食水蛭:酒及土蓝靛绞汁,空心服。”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淀乃蓝与石灰作成,其气味与蓝稍有不同,而其止血拔毒杀虫之功,似胜于蓝。” ②倪朱谟《本草汇言》:“蓝淀,解热毒,散肿结,杀虫积之药也。古方有谓能止血者,乃金疮跌扑,伤损皮肉出血也,一敷即止,时人误认止血,投入吐衄血证服食药中,内有石灰,虽凉而燥,何堪入口,误食反致燥毒入咽,转加骚动血藏,蒙害者多,审之慎之。” ③刘若金《本草述》:“桉蓝之能解毒,据方书中以板蓝根治中风,又大头疫病之痛,又治虫毒。乃蓝汁亦概谓其能解毒,且犹不止此也。时珍曰,有人病呕吐,服玉壶诸丸不效,用蓝汁入口即定,盖取其杀虫降火耳。若然,如蓝靛之由石灰合成者,时珍谓其拔毒杀虫之功,更胜于蓝矣。第卢氏切切致戒于石灰之为害,谓不如直用蓝汁,是亦非过慎也。愚意当酌用之,如止于解内热之毒,则板蓝根与蓝汁俱得效,若外敷则靛亦可用,并其脚不去可也。至于内服,用之散郁火,则靛花直当去其脚净,不唯防其有害,且取其轻清之气,不为浊气所累也。” ④《本草正义》:“蓝淀,苦寒之性,解毒清热亦同蓝草,但加之石灰,则止血消肿杀虫之力尤胜。陈藏器谓其解诸毒,敷热疮,秃疮,热肿;濒湖谓能治噎膈,即石灰重坠,故能破坚积,消瘀血,且能杀虫也(噎膈有湿热生虫一证)。凡外疡热毒,疔疮痈肿及湿疮奇痒者,用作敷药皆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