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江府修筑城池图

刻在广西桂林市鹦鹉山崖壁上的宋代桂林的城市平面图,高2.82米,宽2.93米,阴刻单线,详于城防设施,略于街道坊市。图四周有单线边栏,上加横栏,记宋末四次修筑城池的简况和工料费用,共镌楷书113行,但无图题,也没有修建和刻石的纪年。桂林市在宋代称“静江府”,据宋章时发《静江府修筑城池记》所载,参证史籍,可知此图应称《静江府修筑城池图》,刻于咸淳八年(1272),所绘为自宝祐六年(1258)至咸淳八年这14年中,为防御蒙古军队进攻,静江府前后四任官员主持修筑城防工事的情况。它是研究桂林城市发展和城防建设发展史的重要史料。

城市布局

据图所示,城分内外两圈。内城即传为唐李靖创建的桂州城,平面矩形,东、西、南三面各开一门,干道呈丁字形。府治在东西横街之北,正门已按宋时州城制度建成下开二门道的双门。外城为宋至和二年(1055)余靖创建的静江府城,其东墙即为内城东墙的延伸,南、北、西三面向外拓展,包内城于内。外城平面也是矩形,南北各一门,东西各二门。外城东临漓江,其他三面有城壕。

南宋末年的四次拓展是军事性的,随河而建,平面不规则。李曾伯任广南置制使时,在外城依山北接建新城。北至叠彩山、桂岭一线。包独秀峰于城内;城内建营寨,城外建羊马墙和城壕。以后,朱禩孙、赵与霖先后任广西经略安抚使时,在西城外拓建新城,并沿漓江和南城壕建石墙。最后,在胡颖任经略使时,于新筑的北城外连接宝华山、莫家山、粟家山等制高点拓筑新城,开挖城壕,城内建营房驻军;又在西面新城桥头建月城。经这数次修筑,建成北倚诸峰,东临漓江,重城列堑,楼橹栉比的纵深城防体系,共用工近300万。

城防设施

图中所绘城防设施类型颇多,大都标出名称。城墙都是块石基墙,砖包城身,上有垛口、女墙。城身隔一定距离建外突的马面,转角处建弧形墩台,上建开有射孔的平顶建筑。马面上标名“硬楼”,弧形墩台上标名“团楼”。除府治双门沿用前代传统梯形木构架门道外,各城门都是砖石拱券门道。瓮城为方形,一侧开门,正面建开有射孔的单层平顶房,标名“万人敌”。无瓮城的城门外建有影壁,即护门墙。城外壕边建开有射孔的羊马墙。城门外壕上建桥,桥分两段,中间在水中建一小堡,用吊桥连接两岸,标名“拖板桥”。桥对岸有半圆形桥头堡,《城池记》中称为“月城”。月城正中和两旁都有门,旁门标名“暗门”。沿江泊岸上的矮墙,《城池记》称之为“护险墙”,墙上的门称“虎蹲门”。

史料价值

宋代战事连绵,防守战术和城防工事较前代有较大发展,这在一些兵书和战史著作中记述颇详。此图所示可为诸书提供形象注释。如城北展筑新城,纳制高点于城内,免为敌据的经验见于北宋曾公亮《武经总要》,羊马墙虽始见于唐杜佑《通典》,但与大城上下配合,阻敌近城并伏兵出击的经验始见于南宋陈规《守城机要》。城防设施中,团楼又称“敌团”,与瓮城、吊桥、暗门同载于《武经总要》。护门墙、护险墙始见于《守城机要》,在此图中始见其形象和用法。“万人敌”之名始见于绍熙三年(1192)修六合城的记载,见此图始知是箭楼的初型。砖砌券洞城门道过去认为始建于元代,据此图则南宋已在使用。这些都为研究城防建设发展史提供了极重要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