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齐国故城

山东省临淄县,从西周后期起,至战国终了为止(公元前859~前221),临淄为齐国都城。故城遗址业经考古发掘。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墙和城门

史载战国时期临淄有居民7万户,男丁超过21万人,街道上车毂相击,人肩相摩,是当时的繁荣大城市。经考古发掘查明,临淄齐国故城有大小二城,均近于矩形。小城在大城西南角,小城东北角套入大城中,呈方胜形。小城南北约2200米,东西1400米,城周长7275米。大城南北约4500多米,东西最宽处约4000米,城周长14158米。城墙全部土筑,墙基宽度在17~43米之间,南墙最窄。城的东墙和西墙濒临淄水和系水,城墙随河流曲折,东墙尤甚。南、北城墙外挖有宽25~30米、深3米的城壕。小城的城墙外也有壕,表明小城对大城也设防。已探明有城门 11座:小城的东、西、北墙各1座,南墙2座;大城东、西墙各1座,南、北墙各 2座。门道宽度一般 8~17米,最宽20米;长19~42米,最长达86米。门道两旁以石垒砌,路面铺石子。从门道宽度看,每门应不止一个门洞。这些城和门多属东周时期,小城有一部分属西周时期。

道路

城内已发现道路10条,小城内3条,大城内7条,走向基本上同城墙平行。小城3条道路中,2条南北向,通南墙两城门;1条东西向,通西墙城门。大城7条道路,多十字交叉,把北半部划分为7~8个矩形街区。路宽为8~20米,最宽的1条南北干道达30米。这些道路多与城门相通。城内有排水明渠,大城有1条南北干渠,自小城东北角北行,穿大城北墙通入城壕,长2800米、宽30米、深3米。北段有一向西的支渠,通向较低洼的西北部,穿城注入系水。小城有曲尺形水渠,经宫殿区穿西城注入系水。

分区

大城、小城内都有冶炼遗址,小城中的偏在南部,大城中的偏在北部。制骨作坊遗址集中在大城东北部。宫殿遗址主要在小城西北部,俗称桓公台。大城的东北部为西周至春秋时期齐国贵族的墓葬区。

根据探查情况,结合文献记载,可知临淄小城是宫城,大城为居民区,即郭。这种布局是东周时通行的都城形式之一。目的是有外患时可凭借大城人丁防守,而遇内乱时又可从宫城对外的那面逃走。史载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里坊制城市(见里),临淄大城北部划成近方形街区,可能属于此种情况。

参考书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 和研究》(第三章),文物出版社,北京,1984。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