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城

两河流域的古代城市。“巴比伦”按照阿卡德语的意思是“神之门”。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今巴格达以南88公里处。该城扼西亚商路要冲,是战略要地。巴比伦城是在公元前第 3千纪由村落逐渐发展而成的。公元前 689年,城市被亚述王平毁。迦勒底人灭亚述国后,于公元前626年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城市得到重建。公元前6世纪尼布甲尼撒二世时,该城的建设极其宏伟,人口达到10万。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巴比伦主要城门──伊什达门就在此时建成。公元前4世纪末渐趋衰落,公元2世纪沦为废墟。20世纪初,对巴比伦城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

巴比伦城跨越幼发拉底河(宽约150米)两岸,总平面大体呈矩形。当时战争频繁,出于防御需要,城东还加筑一道外城。内城周长约8360米(连加筑的外城,则周长约有18公里),有9座城门。城中的马尔都克神庙正对夏至日出方向,并以神庙为中心确定全城的布局。主要大道叫普洛采西大道,宽7.5米,从西北的伊什达门向城东南贯通。沿大道和河岸布置王宫、天象台、马尔都克神庙。这种排成一列的布局,不同于两河流域其他城市将主要建筑集中在一起的布局。7层的天象台高约 60米,为全城最高点。城中的平民住宅区内房屋低矮密集,道路宽度只有1.5~2米。这种在空间和形体上宽狭、横竖、高低和尺度的强烈对比,使观者对巴比伦城中那些大型建筑的体量容易产生增大的错觉,以至连亲身访问过该城的著名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其巨著《历史》中对巴比伦的记载,也把该城及其中的大型建筑物的真实尺寸夸大了许多。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