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万城

十六国时期夏国的都城。建于413年,是中国最早用三合土筑的城,沿用至宋代,994年废毁。遗址在陕西省靖边县北,部分埋在沙漠中。统万城遗址现状为东西两城并列,其南沿无定河北岸塬边又有外郭。但《晋书·载记》所记载的只有一座城。从两城相并处城墙的马面在东侧推断,西城是先建的,应是作为都城的统万城。东城则为后世加建,其建筑年代待考。

西城平面近似矩形,东西557米,南北692米,西墙南半部内收约30米。城基厚约16米,残高有的地方在10米以上。城每面各开一门,南门朝宋门和北门平朔门都偏在东侧,南北遥遥相对,东门招魏门在中间,西门服凉门偏南,两门不相对。各门遗址都有瓮城,是原有的还是后世增建的,尚待考证。城四角有巨大的角墩,西南一座保存最好,残高31.62米,上面有建筑残迹。城墙外面加筑向外突出的马面,马面突出城外较多,有利于防守,这一点早在宋代就已得到杰出科学家沈括的称许。城墙有的中空,作为粮仓,是仅见的做法。

西城南部有一夯土墩,东南角有一较小的建筑基址。史载统万城宫门外有阙,宫殿仿明堂路寝之制,还有离宫别殿、温宫冷殿、郊坛宗庙、左社右稷等,遗迹待考。

统万城城墙用砂、石灰、粘土混合夯筑而成,夯层匀整紧密,极为坚固。城的墩台夯土中每隔一定高度平铺一层水平木骨,即宋代《营造法式》所载的纴木,以防崩塌。这些做法都超过当时大国都城的建筑水平。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