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水利

根据牧区水情特点及工程技术条件为草原建设和畜牧业生产而采取的水利工程技术措施牧区水利涉及的范围很广,首先是解决人畜饮水。适时而又足量地供给牲畜合乎标准的饮用水,是提高牲畜的增重量、泌乳量、产毛量以及仔畜成活率的重要因素。牧场供水的内容包括:开辟供水水源,合理布设饮水点,研究制造适应牧区特点的提水机具,改进饮水设施,加强水源卫生防护,以及某些地区的水质改良问题(见彩图)。其次是调节草地水分状态,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提高牧草的产量与质量。

内蒙古牧区供水井井房和牲畜饮水槽

牧区一般气候干旱,灌溉能够大幅度提高草地的生产能力。这不仅可以直接提高草地载畜量,而且可以建立充足的饲草料储备,以解决牲畜在冬春季节的补饲问题或应付特殊干旱年份牧业面临的危机。牧区灌溉有天然草地灌溉和人工草地灌溉。前者粗放,只宜于在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发展,并常结合引洪灌溉,改良草地。后者是建设集约经营的饲草料基地的主要方式,在地下水丰富地区可适度发展。随着灌溉新技术,特别是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牧区的有限水资源,将进一步得到合理开发。采用合理灌溉,结合施肥及其他农业措施的人工草地,可以获得高产的优质牧草。

牧区内往往还分布有不同类型的沼泽草地,利用程度很低。通过排水,改善草地水、气、热状态,可以促进原生湿地植被向优质化演变,逐步改良成为可利用草地。

中国牧区地域辽阔,草地面积约40多亿亩。开发利用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是解决供水、灌溉和排水等动力来源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牧区水利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