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拉尼人

浏览

非洲西部的跨界民族。亦称“菲拉尼人”、“富拉人”、“富尔人”、“颇尔人”、“富尔贝人”等。有1392万人(1978),为非洲第四大族,仅次于埃及人、豪萨人阿尔及利亚人。分布在西非和中非广大地区:西临大西洋,东达乍得湖,北起萨赫勒地区,南及喀麦隆高原。 分属尼日利亚(800万,为国内第四大族)、几内亚(190万,占全国人口39.9%,为国内第一大族)、塞内加尔(95万,占全国人口17.7%,为国内第二大族)、马里(80万,占全国人口12.7%,为国内第二大族)、喀麦隆(70万)、尼日尔(50万,为国内第三大族)、布基纳法索(37万)、贝宁(20万)、几内亚比绍(31万,占全国人口16.9%,为国内第二大族)、塞拉利昂(12万)、冈比亚(10万,占全国人口17.5%,为国内第二大族)、佛得角(4.5万,为国内第三大族)、加纳(4万)、多哥(3万)、 毛里塔尼亚(2万)和乍得(1万)等国。属柏柏尔人和苏丹尼格罗人的混血人种。使用富拉尼语(亦称富尔富尔德语),属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刚果语族。 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多信伊斯兰教,部分信基督教或保持万物有灵信仰(见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尼日尔的富拉尼牧民

关于富拉尼人的民族来源,众说纷纭。但据最近研究成果表明,已排除各种“外来说”。富拉尼人发祥于非洲大陆塞内加尔河流域及其南部的福塔托罗高地。今之图库洛尔人应是富拉尼先民的直接后裔。 7世纪开始建国,与当时西非最早的国家古加纳毗邻。11世纪曾扩张领土,北达毛里塔尼亚广大地区。塞内加尔河流域的尼格罗各族曾受其控制,随着阿拉伯人占领马格里布,柏柏尔人南移进入富拉尼人地区,并与之混合。自12世纪开始,富拉尼人除部分留居故地外,大多数人分为两支迁移扩散。南下支系于16世纪到达福塔贾隆高原,沿途散居于冈比亚、几内亚比绍和几内亚境内,成为当地的基本居民;东进支系于14世纪到达马里的基塔和马西纳地区,后经布基纳法索、尼日尔,于15世纪到达尼日利亚北部的豪萨地区,聚居于索科托、包奇、戈比尔等地,其中一支于18世纪南达喀麦隆高原,聚居于阿达马瓦地区,尔后一度扩散至乍得的瓦代地区和喀麦隆的东南部。富拉尼人本为游牧民族,经过600年的迁徙,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扩散过程中与当地各族杂居混合,形成几个较大的聚居区,但多数已融化于其他民族之中,失去其本族语言,放弃游牧生活,改营农业、手工业或商业,皈依伊斯兰教。至今仅有30%的人继续从事传统的畜牧业。在1750年至1809年期间,富拉尼人曾进行过多次战争,并建立一系列国家,对西非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

富拉尼人的传统社会,多行一夫多妻制(见一夫多妻制家庭),以牧畜作聘礼。各妻室独居。盛行嫡堂兄妹成婚和兄死弟及(见夫兄弟婚)的习俗。亲属称谓多为易洛魁类型。按父系续谱、居住和继承财产。在游牧富拉尼人中流行不落夫家的习俗。妻子在第一个孩子出生直到断奶前,仍留居娘家。在定居的富拉尼人中,社会已分化为贵族、平民和奴隶等级,各种艺人被视为贱民阶层,实行等级内婚。今日富拉尼人多以农耕为生,兼事各种手工业或商业;部分人从事畜牧业,饲养长角牛,多过季节性游牧生活。

富拉尼人散居于苏丹尼格罗各族之中,出现了复杂的民族同化或融合现象。 今尼日利亚北部的800万富拉尼人(占本族人口60%以上),基本上已豪萨化。他们正在与豪萨人一起形成豪萨—富拉尼族,人口达2500万,为尼日利亚第一大族,约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一,在该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喀麦隆北部,富拉尼人同化了当地尼格罗各族,形成富拉尼化的阿达马瓦族,在该国亦起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