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去病

浏览

近代诗人。字巢南,一字佩忍,号垂虹亭长。江苏吴江人。祖上以经营榨油业致富。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家乡组织雪耻学会,响应维新运动。二十九年(1903)赴日,加入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次年在上海任《警钟日报》主笔,同时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良。光绪三十二年(1906)加入同盟会。同年,为纪念明末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在安徽府中学堂与黄滨虹等组织黄社。次年,到上海编辑《国粹学报》,与吴梅等组织神交社。三十四年(1908),在绍兴府中学堂组织匡社。为了纪念秋瑾,又在杭州组织秋社。次年,在苏州与柳亚子高旭一起创办南社武昌起义后创办《大汉报》,在绍兴为越社主编《越铎日报》。1913年,参加讨袁的“二次革命”。1917年,随孙中山赴粤“护法”。1922年,孙中山督师北伐,陈去病任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后曾任南京东南大学教授、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职。

早年,陈去病重视戏剧,认为它在“鼓动平民”、普及社会方面具有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作用(《论戏剧之有益》)。在诗歌主张上,陈去病和柳亚子同调,推尊“唐音”。1917年,柳亚子受到南社内外的宋诗派的围攻时,陈去病曾奋起支持。他激烈地指责宗法江西诗派的闽派诗人陈宝琛、郑孝胥等,认为“其声益噍杀而厉”。在散文写作上,他反对分门别户,尤其反对桐城派。他说:“文无论古今,总祈一是,义理、词章、考据三者何适而不可,只须用得其当而已,于彼宗派何与乎?”(《五石脂》)

陈去病的诗大多为咏怀之作,集中抒发了诗人推翻清朝统治的壮志。《将赴东瀛赋以自策》写离乡去国,探求救国真理的愿望。《重九歇浦示侯官林獬、仪真刘光汉》写年华虚度而所志不遂的怅惘。《图南一首赋别》劝慰妻子以“补天填海”的千秋大业为重,不必为远别感伤。《访安如》写向挚友辞行,“此去壮图如可展,一鞭晴旭返中原”,相信尽管道路崎岖,但终有胜利相见的一日。

陈去病诗稿墨迹

陈去病的诗,体现了清末《国粹学报》派的特点,即借历史作反清的宣传。《厓门四律》追怀宋末文天祥等抗元事迹,《题明孝陵图》抒发“几时还我旧山河”的抱负,《题郑延平战捷图》、《自厦门泛海登鼓浪屿有感》写对于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思念,《校定〈长兴伯遗集〉书其后》、《九月初七日新安江上观水嬉,并为有明尚书苍水张公作周忌》等诗,缅怀明末抗清英雄吴易、张煌言、瞿式耜等人。这类诗易于为具有民族思想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但是缺少民主主义思想。

陈去病的散文散见于清末民初的报章杂志,其中的《明遗民录》是为明末遗民、义士所作的传记集,《五石脂》是记载东南文人抗清事迹的笔记,兼具诗话、文话的性质,均发表于《国粹学报》。著有《浩歌堂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