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櫆(1698~1779)

浏览

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今属安徽省)人。年轻时入京,当时他的同乡方苞以古文负一时重望,见刘大櫆文,极为赞赏。乾隆时曾应博学鸿词科和经学科的荐举,都落选。后为黟县教谕,数年告归。

刘大櫆是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论文偶记》一书,在方苞义法论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文章的艺术性,他说:“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他极重文的神气,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至专以理为主者,则犹未尽其妙也。”又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认为“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论文偶记》),世称为“因声求气”说。他自己善于朗诵古文,所以在这方面体会尤深。

在桐城派中,刘大櫆文比较喜欢铺张排比。辞藻气势,较方苞、姚鼐为盛,而雅洁淡远则不如。《观化》、《息争》、《焚书辨》、《书荆轲传后》、《海舶三集序》、《马湘灵诗序》、《送姚姬传南归序》等,可以代表他的文章风格。《黄山记》、《游浮山记》,以刻画景物的详细具体和篇幅长大取胜,为方苞、姚鼐文中所未见。

著有《海峰先生集》,包括文10卷、诗 6卷,又有《论文偶记》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