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1918~  )

浏览

图

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湖北武昌人,生于1918年8月17日。早年就读于汉口道生小学和圣玛利亚中学。1935年秋,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外籍教授苏石林学声乐。抗日战争爆发后,回故乡与夏之秋等组织武汉合唱团,常随团表演独唱《长城谣》、《流亡三部曲》等,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7月赴法国留学,先入巴黎音乐师范学校,后入巴黎的俄罗斯音乐学院,在意大利籍声乐教授贝纳尔迪班上学习近6年。1944~1945年又先后随法国歌唱家佩鲁贾夫人、玛尼夫人钻研法国艺术歌曲和西洋歌剧选曲。1945年在巴黎国立大剧院首次登台,以清唱剧形式演唱了A.N.切列普宁根据中国民间故事所作的歌剧《蚌壳》(后更名为《农夫与仙女》),引起巴黎公众的注意,被誉为“中国之莺”。翌年与切列普宁、李献敏等应邀至英国伦敦白宫剧场演出。从同年7月起,先后在卢森堡、瑞士等地举行独唱音乐会。1947年5月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1届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演唱了《神女》、《红豆词》等中国歌曲,深得各国听众好评,因而被邀在捷克斯洛伐克5个城市和波兰华沙演出。1947年7月回国,往返演唱于南京、上海、苏州、杭州、武汉等地的剧场、电台,同时还为交通大学等校的进步学生作义务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系主任、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及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50~60年代,曾去印度、缅甸、苏联、波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等国访问演出。1977及1978年,又先后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美国考察访问。

周小燕擅长演唱法国艺术歌曲和西洋歌剧中的一系列花腔女高音曲目;对中国的创作歌曲、歌剧选曲和民歌的演唱,也独具神韵。她对用嗓、吐字、风格、表情等方面,进行过多年钻研和艺术实践。她的声音清脆甜润,演唱技巧卓越、充满乐感,特别是生动细致的表情,清晰流利的吐字和圆熟高超的断音、琵音、颤音,快速走句等技巧处理,博得国内外听众的高度评价。

60年代起,周小燕专事声乐教学。在教学中,她努力追求声、情、腔、字的完美统一,要求声乐真正成为一门完整、感人的表演艺术。她重视基本功训练,并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一般文化修养备加关注。在30多年的教学中,除培养出不少声乐人才外,还发表了《男高音换声区的训练》、《当代世界声乐发展趋势给我们的启示》等论文,阐述了自己的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