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

浏览

图

中国近代女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原名谏,又名瑞谏,别号双清楼主。广东省南海县(今广州市郊区)棉村人。1878年6月27日(清光绪四年五月二十七)出生于香港一个大地产商的家庭中。童年时就爱好读书,富有反抗封建束缚的顽强性格。1897年10月与廖仲恺在广州结婚。1902年秋廖仲恺赴日。当年冬,何香凝也赴日。她先后进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和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学习。1903年秋在东京结识孙中山,并和留日革命青年赵声、秋瑾等交往密切,在革命思潮推动下勃发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思想。1905年加入同盟会。她和廖仲恺等向海外华侨宣传革命,驳斥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言论,同时担任革命组织的联络和勤务工作,积极从事推翻清朝的革命活动。1911年2月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讨袁和护法运动。1921年夏,她同宋庆龄在广州发动妇女组织“出征军人慰劳会”,宋为会长,何任总干事,带领慰劳队亲临广西梧州前线慰问讨伐桂系军阀的部队。1922年陈炯明叛变,囚禁廖仲恺,她设法营救脱险。

何香凝坚决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革命主张,国民党改组后,她被选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部长,兼管广东省妇运工作。她忠实执行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积极开展妇女运动,并出版《妇女之声》旬刊,宣传反帝反封建的主张。1925年初,孙中山在北京病危,她兼程入京护理,是孙中山临终口授遗嘱时在场的证明人之一。同年8月,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暗杀后,何香凝更加坚决地维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实现孙中山、廖仲恺遗志勤奋工作。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继任妇女部部长。同年秋,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她先后在南昌、汉口与宋庆龄、邓颖超等一起开展妇女群众运动和组织红十字会,进行慰问和救伤工作。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何香凝羞与民贼为伍,辞去国民政府的一切职务,回广州创办仲恺农工学校(今广东省仲恺农业机械管理学院),曾亲赴南洋各地以卖画筹款。1929年赴英国,后居法国巴黎,写诗作画自娱。她能作旧体诗,擅长国画,尤工画狮、虎和松、梅。“九·一八”事变后回国,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战争期间,何香凝在上海、香港、韶关和桂林等地,努力从事抗战工作,坚决反对国民党制造分裂的活动。她自1942年始筹建国民党民主派的组织,1946年在广州成立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经过与李济深等的努力,她终于和其他反蒋的国民党员及组织联合一致,1948年1月组成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5月,何香凝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发表声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9年4月,她由香港到达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等职。1972年9月1日在北京病逝。遗体安葬于南京中山陵侧,与廖仲恺合墓。著作有《双清文集》(下卷)、《何香凝诗画集》。

参考书目
  1. 尚明轩等编:《双清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