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救国论

浏览

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前后。代表人物有张謇张东荪等。

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兴办实业,提倡“商战”,认为发展商业能富国,富国能御侮,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张之洞虽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但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他积极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设厂救国”。张謇创办纱厂、面粉厂等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辛亥革命时期,当时的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认为:“夫实业者,国民资赖以生之物,而国家之血液营养也。实业之盛衰,原为国计民生舒惨所系,亦为国政隆污之所系,且即国命延促之所系”(《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提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5条:改良各种行政机关、调整和统一度量货币、疏通货物流通渠道、收集才智之民归实业界、制定特别保护奖励法规;提出扩大出口贸易,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等具体办法,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

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实业,挽回权利。”哲学家张东荪也曾鼓吹“实业救国”。他认为,中国既然有贫乏病,那么开发实业就成为唯一的要求;在开发实业的要求下,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与日俱增,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强国力,要增强国力就必须开发实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

近代实业家张謇等人和张东荪提倡“实业救国”的动机是不同的。前者反映了实业界和开明人士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自强救国的进步要求。他们兴办实业,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一定作用,但这种主张没有抓住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后者则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中国实行革命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托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