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忆良(660~733)

浏览

日本奈良时期诗人、汉学家。早年似曾出仕于持统天皇朝(687~696)。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随遣唐使粟田真人遣唐,任少录。在中国生活两年,研习汉学,对他后期的知识、思想、作品有很深的影响。其后10年经历不明。元明天皇和铜七年(714)晋升为从五位下,后两年任伯耆守。养老五年(721)为东宫侍读,并于神龟三年(726)任筑前守赴九州约6年。忆良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创作有偏重于阐述概念和传播知识的倾向。在他从事创作的奈良时代,日本天皇统治已进入昌盛时期,贵族社会的意识开始受到中国大陆文化,特别是儒教思想的影响。在知识分子中,开始产生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悲哀与苦闷情绪,这在他的诗歌中已经表现出来。从忆良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一时代的特征。

根据《万叶集》中的注解,有《歌林类聚》百卷,相传为忆良所编,但书已失传。他现存的作品,都收录在《万叶集》 1、2、3、5、6、8各卷中。有散文7篇,汉诗2首,长歌10首,旋头歌1首,短歌51首,存疑的短歌2首,长歌、反歌各1首。这些作品大部分作于他进入老年以后的时期。和其他万叶诗人不同,他没有歌咏自然和恋爱的诗歌。他咏叹生老病死和人生的苦恼,愤慨于社会贫富的悬殊和苛捐重税对平民的压迫,并痛切地吐露对家人妻子的真挚的思念。他擅长于长歌,最重要的代表作有《贫穷问答歌》,以两个穷人对话的形式,倾诉生活的痛苦。《思子歌》、《哀世间难住》、《吊大伴熊凝歌》、《老身重病经年衰苦》等,也都是咏叹世道不平与人生痛苦的诗歌。著名作品还有送遣唐使节的《好去好来歌》和悼念一位落海渔民的《筑前志贺白水郎十首》。他的诗作一般都使用朴素、明快的写实手法,不追求华丽的技巧。由于他对人生与艺术的真率耿直的态度,作品有强烈的感染力,为后世所传诵。

参考书目
  1. 西乡信纲:《日本文学史》,东京,1954。
  2. 中西进:《山上忆良》,东京,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