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

浏览

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郊擂鼓墩附近。1978年湖北省博物馆由谭维四主持进行发掘,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随葬品。从出土的镈钟铭文可知,曾侯乙下葬的年代为公元前433年或稍后。该墓的年代和墓主身份都很明确,为东周考古的分期断代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尺。

墓制与葬俗

该墓为岩坑竖穴木椁墓,开凿在红色砂砺岩的小山丘上,平面为多边形,无墓道,方向正南北。墓坑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深13米左右。木椁置于墓坑底部,四周及椁顶充填木炭逾6万公斤。木炭之上为厚10~30厘米的青膏泥和厚约2.5米的夯土,夯土之上铺一层石板。石板之上的封土均经夯打。木椁高3.1~3.5米,由171根长条方木垒成,共用木料380立方米。椁室与墓坑的形状一致,分为东、北、中、西4个室,隔墙底部留有小型方洞以使各室相通。4室中以东室最大,中、西室次之,北室最小。主棺置于东室,分内外两层,均为木质。外棺长3.2米,宽2.1米,高2.19米,棺外镶有青铜框架,底部有10个高14厘米的蹄形铜足。棺盖四周有12个铜钮,棺内朱漆,棺外以黑漆为地,绘有朱色、金黄色花纹。内棺长2.49米,宽1.27米,高1.32米,内髹朱漆,外以朱漆为地,上施黄、黑色彩绘花纹。棺一端绘有窗户,两侧绘门,门两旁绘有守卫的神兽武士。墓主尸体有多层丝织物包裹,但出土时多已腐朽,仅存少许残片。骨架周围有玉器、骨器、角器和小件金器等随葬品300多件。墓中共殉葬21人,皆有木棺葬具,东室置8具,西室置13具。尸体均用竹席和丝织物包裹,包裹物亦已腐烂,见有少量玉器、木梳、木篦等物。人骨均经鉴定,墓主人为男性,45岁左右;殉葬的均为女性,年龄在13~25岁之间,而以20岁左右的为多。此外,主棺近旁尚有木棺一具,棺素面无漆,内有狗骨架一具。

随葬品

出土随葬品共1万余件,主要置于中室和北室,东室次之。西室仅有一些散落的小件物品。中室摆满礼乐器。编钟靠近西壁和中室南部,悬挂在曲尺形立架上。编磬亦立架悬挂,紧靠北壁陈放,与编钟相对。其他乐器如瑟、笙等列于钟磬之间,九鼎八等青铜礼器置于中室南部,分类陈放,井然有序。这种情景,生动地反映了宴飨时饮酒作乐的生活场面。东室除主棺和 8具殉葬棺外,有贵重的金器及少量车马兵器。北室摆满了兵器和车马器,有成捆的箭镞和长杆兵器及甲胄、车軎、马镳、车伞盖等,另有一对大铜缶及竹简。

乐器

共有编钟、编磬、鼓、瑟、琴、笙、排箫、篪8种124件。既有管弦乐器,又有打击乐器,其中尤以保存完好的整套编钟最为珍贵。竹管排箫、铜座建鼓、十弦琴、 五弦琴等也都是首次发现。 篪在中国已出土的同类乐器中则是年代最早的。曾侯乙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外加楚王赠送的一件镈钟,共65件。最大的一件通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一件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整套编钟总重达2500多公斤。按形制之不同,全部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组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架近旁有6个“T”字形髹漆彩绘木锤和两根彩绘髹漆长木棒。钟架横梁上髹漆,并有彩绘花纹和刻文,横梁两端有浮雕及透雕龙纹或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 3个佩剑铜人分别用头、手顶托,并通过横梁的方孔以子母榫牢固衔接。中部还各有一铜柱承托横梁以加固。 全套钟架由245个构件组成,可以拆卸,设计精巧,历经2000多年,出土时仍矗立如故。钟上均有篆体铭文,绝大多数为错金文字,共2800余字,内容除“曾侯乙乍(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可以分为标音铭文与乐律铭文两大类。乐律铭文中记乐律名称53个,其中有35个是过去所不知道的。将标音铭文与实际测音对照证明,编钟音律准确,每个钟都能敲出两个乐音,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同一音列,总音域包括5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这套编钟音色优美,音域很宽,变化音比较完备,至今仍能演奏各种曲调,说明当时的铸造工艺已能满足音响设计的要求。乐律铭文中还有春秋战国之际楚、晋、齐、申、周等国和曾国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之间对应关系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在文化艺术领域里相互交流的情况,是研究先秦音乐史的珍贵文字资料。(见彩图)

编钟及钟虡(东周) 曾侯乙编钟(局部)手托铜架的青铜武士 冰鑑 青铜礼器和用具

共140余件,器形有鼎、鬲、甗、、簠、豆、壶、鉴、盘、匜等。许多器物用浮雕、镂空、错嵌等技艺制成,其中一对大缶各重300多公斤。由方鑑与方壶双层套合而成的冰鑑,满身饰精细花纹,其设计、造型和纹饰都别具一格。此墓出土的青铜器除采用浑铸、分铸及浑分结合、焊接等多种方法铸造外,个别的还采用了失蜡法熔模铸造工艺(见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及采冶业),如青铜尊盘口沿上的极为纤细的多层镂空附饰,就是用失蜡法铸造的。这一发现确认了中国掌握失蜡法铸造技术的年代要早到战国早期。(见彩图)

竹简

曾侯乙墓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十分丰富,总字数在1万以上,除各种铜器铭文、石磬刻文、漆木器上的漆书、墨书和刻文外,还出有数达6600字的240多支竹简。竹简长72~75厘米,宽1厘米左右,简文为墨书篆体,内容主要是记载用于葬仪的车马兵器,所记车马有曾侯乙宫廷自备的,有他人赙赠的,许多车马赙赠者为楚国的王公贵族。从简文知道有些曾国的官名与楚国相同,反映出曾与楚的关系很密切。

兵器与其他器物

兵器有戈、戟、殳、矛、弓、箭、盾、甲、胄等共4500余件,其中有长达3.4米的三戈一矛同柲的多戈戟,是新发现的古代兵器;又如自铭为“殳”、柄长3米多的长兵器的出土,显示了古代殳的具体形制。出土的漆器中有头插真鹿角的木雕盘鹿与彩绘梅花鹿,两腹绘有撞钟击磬与击鼓跳舞图像的彩绘鸳鸯漆盒,盖顶与一对附耳上浮雕出盘龙与蟠螭纹的盖豆等,这些造型生动、 雕工精细的艺术珍品,反映了战国时代木雕、漆器工艺所达到的高度水平。在一件自铭为“曶”并刻有“紫锦之衣”文字的箱盖上,保存有一幅写有“二十八宿”名称、当中绘北斗、两边各绘青龙、白虎的天文图像,据此可以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国家之一(见彩图)。此墓出土的金盏、金杯、金勺、金带钩等,含金量最高达98%,总重达5公斤多,还有大量用于器物装饰的金箔和用途不明的金弹簧形器。玉器中的玉佩饰全长48厘米,系用4块白玉分别雕出龙或其他图像,再用3个椭圆形活环将其连成一串,共23节,可以活动折卷,是古代玉器中罕见的佳作。

木雕小座屏 耳杯 绘有二十八宿图象的漆箱 樽 虎座鸟架鼓(复制品)

墓主与年代

墓中所出的许多青铜礼器、乐器、兵器上都有“曾侯乙乍(作)(持)”或“曾侯乙乍用终”之类铭文,墓主人的棺旁出的一件短柲铜戈上刻有“曾侯乙之寝戈”5字,说明墓主人就是曾侯乙。出土的一件镈钟上有31字铭文:“佳(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熊)章乍(作)曾侯乙宗彝,寞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是楚惠王熊章继位五十六年(前433)铸造送给曾侯乙的,在证明此墓墓主即曾侯乙的同时,也说明此墓埋葬时间当在这一年或稍晚。

曾侯乙墓出土铜器的铭文拓片

根据文献材料,东周时期随州主要为随国据有,不见有曾国的记载。由于曾侯乙墓的发现,加上随州及其邻近的襄阳、枣阳、安陆、京山以及河南新野等地,曾多次出土曾国有铭铜器,因此有人认为这里的曾国即史籍上的随国;也有人以为曾、随是两个国家,不可等同。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书目
  1. 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7期。
  2. 谭维四、舒之梅、郭德维: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的主要收获,《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