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大鼓

浏览

北曲种。清代初年,河北省乐亭县流传一种“清平歌”,民间多喜歌唱。后来,艺人弦子李以三弦伴奏,革新韵调,被称为“乐亭腔”。在演唱中,又经过改进提高,增加了书鼓、木板击节,渐渐脱离了民歌的演唱形式,发展为说唱艺术,约在嘉庆五年(1800)前后,初步形成乐亭大鼓这一曲艺形式。1850年前后,艺人温荣改用铁板击节,规范了唱腔板式和伴奏音乐,并经过他的弟子齐祯、陈继昌等人继续丰富唱腔,使乐亭大鼓的演唱艺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有“九腔十八调”之誉。到1900年前后,滦县、滦南一带的名艺人齐德望、戚用武等人又结合自己的特点做了一些改革,遂形成一支风格新颖的流派。从此,乐亭大鼓分成东路(流行于乐亭县)、西路(流行于滦县、唐山一带)两种唱腔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乐亭大鼓形成了两支主要的艺术流派,即东路的韩香圃派、西路的靳文然派。其中尤以靳派富于创新精神,曲调委婉动听,为乐亭大鼓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乐亭大鼓有中、长篇说唱和短篇唱段两种形式。中篇书的说白、唱词比较固定;长篇的说白、唱词多根据师承的“梁子”(提纲)敷演。短篇唱段则有固定的曲词和完整的唱腔结构。乐亭大鼓的音乐唱腔丰富,刚柔相济,板腔、曲式完整,转调技法灵巧,是一种发展得相当成熟的板式变化体曲艺形式。它的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 4类。大板平缓、舒展,常用曲调有〔四大口〕(作开头腔用)、〔四平调〕、〔凄凉调〕;二性板紧凑、明快,常用曲调有〔八大句〕(紧接〔四大口〕,作联接腔用)、〔慢起程〕、〔小怯口〕、〔学舌〕、〔十字紧〕、〔中流水〕、〔二六〕等;三性板热烈、急促,常用曲调有〔上字流水〕、〔凡字流水〕、〔蚂蚱登腿〕、〔撤单程〕等;散板激昂、壮阔,常用曲调为〔昆曲尾子〕,多作为转板换曲时的叫散处理,或在三性板中因情绪的需要而使用。乐亭大鼓的曲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中、长篇书目有《杨家将演义》、《呼家将》、《包公案》等数十部;短篇唱段有《双锁山》、《樊金定骂城》、《王二姐思夫》、《大闹天宫》、《拷红》等 100余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乐亭大鼓整理了一批优秀的传统曲目,并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改编演出了新的长篇书目《烈火金钢》、《桐柏英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