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多布里昂,F.-R.de

浏览

图

法国作家。生于布列塔尼省一个没落的封建贵族家庭。他到过美洲,声称要从北美寻找一条连接两大洋的通道。1786年以士官生投身军界,曾任陆军中尉,由亲戚引荐至巴黎,在宫廷行走。路易十六被推翻,他自以为有“勤王”的资格,从美洲赶回法国,加入孔德亲王的侨民团,参加反革命军事行动,在仅有的一次战斗中受伤,随军退入比利时。后去英国,在伦敦开始写作,并发表他的第一部作品《论古今革命》。这时他抱怀疑主义态度,宣扬个人自由,看不出革命有什么意义,同时写《美洲游记》(1827)和《纳切兹人》(1826)。

夏多布里昂曾投靠拿破仑。1801年被任命为驻罗马使馆秘书。1804年拿破仑政府处决了波旁王朝的继承人恩季安公爵,夏多布里昂辞职回巴黎,主持旧文艺的支柱《信使报》,和斯塔尔夫人等结成反拿破仑的政治集团。

夏多布里昂的第一部小说《阿达拉》是《基督教真谛》的一章,提前于1801年出版单行本。小说女主角阿达拉是北美洲森林里未开化民族酋长的女儿,她爱上了在战争中被俘的另一未开化民族的青年夏克达,曾两次冒生命危险救活夏克达,并跟他一同逃跑。阿达拉是基督教徒,不能和非教徒结婚。她怕自己抵不住爱情的进袭,暗中服毒自杀,成为爱情与宗教矛盾的牺牲品。这是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阿达拉的悲惨命运和小说中异域风光的描写,十分动人。

他的第二部小说《勒内》(1802)也是《基督教真谛》的一章。小说主人公勒内出生时就断送了母亲的性命,亲人都抛弃了他,只剩下他和胞姊亚美丽。亚美丽又坚决要求出家修行,当勒内送她入修道院落发的一刻,她在他耳边吐露了真情:她对胞弟发生了爱情,为了恪守宗教道德规范,二人必须分手。从此勒内孑然一身,孤独忧郁,最后不得不遁迹蛮荒绝域。作品出版后影响极大,勒内一时成为典型的浪漫主义英雄,忧郁被称为勒内式的“世纪病”。

在伦敦流亡时期,夏多布里昂得到母亲和姐姐被革命政权处决的凶耗,于是恢复了宗教信仰,他的重要著作《基督教真谛》是这次信仰转变的产物。他从早年的怀疑主义思想一变而以基督教的宣道者自居。他攻击18世纪的科学思想而强调宗教对内心的作用,为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提供理论基础。他的这些论点在革命后有助于恢复天主教的威信,这正适合拿破仑的宗教政策。

《纳切兹人》是一部散文史诗,是《阿达拉》和《勒内》的续篇。它的主人公阿达拉所爱的那个未开化民族的青年战士夏克达,现在已成老人,双目失明,坐在树下,对勒内叙说他自己的遭遇。从失掉阿达拉,他几经变故,成为哲人,曾游历欧洲,在法国参观凡尔赛宫。他参观路易十四的朝会,只有寓言诗作者拉封丹受到他的注意。和夏克达相比,文明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名人学士,只能视为智慧上的侏儒。这篇作品和18世纪启蒙运动哲学家的哲理小说形成对立。

1811年,夏多布里昂被法兰西学院选为院士。1814年,拿破仑下台,他发表政论《论波拿巴和波旁王朝》,受到路易十八的赞扬。他以极右派面目出现,被选为贵族院议员,先后出使柏林和伦敦,并任外交部长。但他倾向“君主立宪”,为复辟政府所忌,不久,即被挤下台。晚年作品有《论英国文学》、《历史研究》、《隆赛教士的一生》和译作《失乐园》。最后完成的《墓畔回忆录》是一部6卷本的长篇巨著。

《阿达拉》插图

夏多布里昂是写景巨匠,他留有多篇月夜写景:沙漠中的月色,海上月色,草原上的月色,城堡上的月色等。他的散文韵调悠扬,富于诗意。夏多布里昂是法国文学史上优秀散文家之一。

参考书目
  1. P.Moreau,Chateaubriand, Paris,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