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列维王朝

浏览

伊朗的最后一个王朝。1925年礼萨沙取代卡扎尔王朝后建立。

王朝开创和“白色革命”

礼萨沙(1925~1941在位)即位后,以武力消灭了半独立的地方封建割据势力。1938年划全国为49州,州长不再由当地有势力的汗充任,改由他委派的官员充当,以加强中央政权。礼萨沙还进行教育和司法改革,限制宗教势力对政治的影响,支持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建设纵贯南北的伊朗第一条大铁路。他反对长期压迫伊朗的英国,怀疑苏联,亲近德国。德国势力逐渐深入伊朗全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初,伊朗宣布中立。德国积极活动促使伊朗加入轴心国。英、苏于1941年8月派军队分别从南北两面开入伊朗。9月16日礼萨沙被迫退位,出走南非。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承王位。

礼萨·巴列维(1941~1979在位)当政之初,国内局势动荡。1945年在北方成立了得到苏联支持的伊朗阿塞拜疆自治政府和北库尔德斯坦自治政府,但1946年12月均被王国军队镇压。1951~1953年首相摩萨台领导石油国有化斗争,反对英国对石油的垄断地位。1951年3月,议会通过他的石油国有化法案。摩萨台要求绝对权力,因而与国王发生冲突。1953年8月国王企图将他免职未成,流亡国外。几天后,军人在美国支持下发动政变,摩萨台被捕入狱。国王重新掌权后,实行亲美政策。1955年伊朗参加巴格达条约组织(见中央条约组织)。

50年代,伊朗局势渐趋稳定。1949~1962年连续执行了两个七年经济发展计划,虽未完成,但国民经济有所恢复。60年代初,国王决心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推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即所谓“白色革命”。白色革命的重点之一是土地改革。土改法规定:地主交出土地,取得赎买金,土地由政府廉价分配给农民,价款15年还清。到1973年,已有 1917925户取得了土地,占土改前农户总数的78.8%。政府在农村建立合作社,于1963年在德黑兰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农民代表大会。还在工业中实行利润分配和工人入股;在城市和乡村推行现代教育,以减少宗教对教育的传统控制。1963~1978年伊朗连续执行了3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1962~1972年十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多。1973年以后,由于石油价格骤涨,收入暴增,国王乃于1974年8月下令将投资总额从322亿美元增加到686亿美元,经济发展年平均增长率也从11.4%增加到25.9%。修改过的计划片面追求高速度,超过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可能,加上军费开支过大,造成经济计划比例严重失调,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王朝的覆没

1977年起,伊朗爆发大规模反对独裁统治的群众运动。其起因为:

(1)经济上的失败使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具有严重缺点的土改政策使农民大量流入城市,大批工人失业。中产阶级和公务人员因物价上涨而生活受到威胁。政府逮捕一些商人和工厂主处以重罚,导致商人和中小工业者加入反国王行列。以国王为首的特权阶层胡作非为,贪污贿赂风行。

(2)国王实行专制统治,特务组织萨瓦克肆意横行,监狱人满为患。一切言论、集会和组织政党的自由都被取消,人民积怨日深。

(3)巴列维王朝两代国王都因力图总揽大权和改革社会而遭到宗教界上层反对。他们指责国王违反1906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权力由国王、国会和宗教领袖分享”的条款,反对推广世俗教育以及给妇女一些自由等西方化措施,也反对损及寺院大地产的土地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各阶层人民及左翼激进分子、伊朗共产党等暂时联合起来,而宗教势力则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成为反国王运动的一面旗帜。阿亚图拉·鲁霍拉·霍梅尼取得了运动的领袖地位。他在60年代初曾因反对白色革命而获得声誉,1964年被驱逐出境,先后流亡到伊拉克和巴黎,在国外领导反国王的斗争。1979年1月16日,国王被迫出国,委任沙普尔·巴赫蒂亚尔组织内阁。霍梅尼于 2月1日回到伊朗,2月11日巴赫蒂亚尔把政权交给霍梅尼任命的马赫迪·巴扎尔甘政府,巴列维王朝覆亡。4月1日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