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档案

浏览

亦称铭文档案或题铭档案。以石为载体的书史铭文(见石刻文献)。曾广泛产生于古代东方各奴隶制国家。大凡纪功颂德、颁布宪令、誓盟立约以及一切重大事件,都要刻石述事,昭示方来。如巴勒莫石刻是埃及最古的纪年石刻,它记录了古王国时代前王朝至第五王朝(约公元前4000~前2420)的法老名单及其活动;汉穆拉比法典碑记载了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颁布的法律条文;贝希斯顿铭文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前486)在山岩上镌刻的记载他镇压高墨达政变和人民起义并取得王位的史实。此外,在埃及金字塔墓壁上和希腊神庙祭台上、墙壁上,也刻有大量关于征伐、 外交、法律、债务以及祝词、请愿书等铭文。

埃及巴勒摩石碑

中国收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档案石鼓文,是公元前770年秦襄公送周平王东迁后的纪功石刻。《泰山刻石》、《琅琊刻石》 (见彩图)、《芝罘刻石》、 《碣石刻石》和《会稽刻石》, 都是秦始皇巡游郡县时为宣扬威德、宣示政令所立的记事文字。两汉以后,石刻发展,种类、数量日益繁多,虽人为和自然的损毁相当严重,流传至今的亦为数不少。《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孔和碑》(又名百石卒史碑、乙瑛碑、孔和碑) 是刻在石碑上的关于孔子十九世孙孔麟廉于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 为增设掌管庙中礼器的一员卒史, 由丞相转奏朝廷及皇帝诏鲁相承办的官文书;《唐蕃会盟碑》 (又名长庆会盟碑、舅甥会盟碑),是关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唐朝和土蕃会盟立约的史实记载,用汉、藏两种文字镌刻,其中包括盟辞的原文,双方参加誓盟官员的职衔姓名,唐蕃友好关系的历史,会盟的始末以及立碑的年月日;《平江图碑》是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郡守李寿朋重整平江府(今苏州)坊市后所刻的府城平面图;明初建立的《永宁寺碑》则是明朝继承前代版图,于奴儿干 (今黑龙江下游特林地方) 设都指挥使司管理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的重要证据。此外,大量的墓志也是中国古代石刻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载秦始皇巡游纪功内容的琅玡刻石拓片

石刻档案不仅盛行于古代各朝,而且延续到近代和现代。在革命斗争年代,川陕革命根据地就形成有大量的石刻标语及宣传红军政策的石刻材料;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纪念、表彰1840~1949年为中国革命英勇牺牲的人民英雄而镌刻的由毛泽东、周恩来题写的重要石刻档案。

由于石材遍布全国各地,一经镌刻,即可长期流传于世,故形成的石刻材料数量繁多,除有西安、桂林、曲阜、泉州、西昌等地多处碑林、碑群集中收存及各大图书馆收藏有碑文拓片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600多个县市都有较多石刻材料存在,其中有许多属于石刻档案范围,内容广涉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和个人记事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