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弹

浏览

从枪管内发射的弹药。用于射击暴露的有生目标和薄壁装甲目标等。俗称子弹。枪弹按配属枪种,可分为手枪弹、步机枪弹和大口径机枪弹等;按作用效果,可分为普通弹、穿甲弹、燃烧弹、曳光弹、爆炸弹等,另外还有穿甲燃烧弹、燃烧曳光弹、穿甲燃烧曳光弹、空包弹、教练弹和各种试验弹等;通常称口径在6毫米以下的为小口径枪弹,在12毫米以上的为大口径枪弹。

结构与性能

枪弹由弹头、 发射药、 弹壳和底火构成(图1)。 底火用来点燃发射药。高温高压的火药燃气,高速膨胀,将弹头射出枪膛。高速飞行的弹头可直接杀伤或破坏目标。为保证弹头在空气中飞行稳定,旋转稳定的弹头长度一般不超过口径的5.5倍。同一枪械所使用的各种弹头,应尽可能与主用弹具有良好的弹道一致性。弹壳将各个元部件联成一个整体,盛装发射药,密封防潮,并使枪弹在膛内定位;发射时还能密闭火药燃气,保护弹膛不被烧蚀

图 普通弹

是多数枪械的主用弹药。它的金属弹头壳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塑性,内装铅心或带铅套的钢心(图2a、b、c)。 铅易于变形,可减少弹头对枪膛的磨损。采用淬火钢心和铅心的复合式弹心,可提高弹头远距离的侵彻性能。普通弹对有生目标的杀伤效果,取决于命中目标时的动能,以及对目标传递动能的多少和快慢。若弹头的存速高,动能大,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将较多的能量传递给目标,则其杀伤效果就大(见终点弹道学)。步枪和机枪的枪弹,为减小空气阻力,保持弹道低伸和对目标的作用效果,弹头前部锐长带尖,有的还带有尾锥。手枪弹的射程较近,为使被命中的目标尽快丧失战斗力,弹头前部圆钝,近于半球形。

图 曳光弹

弹头尾部装有曳光剂(图2d),发射时通常靠膛内火药燃气点燃,飞行中形成光迹显示弹道,用来指示目标、试射以修正弹着点或施放信号。

穿甲燃烧弹

弹头壳内装穿甲钢心和燃烧剂(图2e),主要用于射击薄壁装甲目标,是大口径机枪的主用弹药。当弹头碰击目标时,靠冲击动能穿透装甲,并使燃烧剂发火,引燃装甲后面的易燃物。

爆炸弹

有时间爆炸弹和触发爆炸弹两种,主要用于射击薄壁储油器、飞机等低强度的易燃目标,使其爆炸燃烧。(图2f)表示一种瞬发爆炸弹头,也是触发爆炸弹头的一种。内装炸药、雷管、侵彻管、曳光管等。弹头击中目标时,侵彻管内腔的空气被压缩,温度升高,使雷管起爆并引爆炸药。曳光管除了显示弹迹外,并能在达到一定时间后引爆炸药,使未击中目标的弹头在空中自毁。这种弹由于受结构尺寸的限制,仅用于大口径机枪。

简史

早期的前装滑膛枪,使用黑火药发射铅铸的小球形弹丸。为了提高射击精度和射程,欧洲从15世纪开始在前装线膛枪中试用了卵形弹。16世纪后期,为简化装填并比较准确地控制发射药量,出现了将发射药和弹头包在一起的纸壳弹。1849年在法国出现了一种米涅弹头,它前装方便,发射时挖空的弹头尾部扩张嵌入腔线,改善了武器的闭气性。

19世纪初,发明了含雷汞的击发火帽。1812年在法国出现了把弹头、发射药和底火用纸弹壳连在一起的定装式枪弹,简化了线膛枪的后装操作,射速明显提高。19世纪中叶以后,使用了金属弹壳,进一步改善了弹壳的闭气性能,提高了弹头初速,并使后装枪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由于弹头运动速度的提高,铅的强度已不能保证弹头在膛内的正常运动,1875年首先在瑞士出现了带壳的弹头。弹壳和弹头壳最初大都采用黄铜制造,以后也采用了低碳钢或覆铜钢。1886年法国在枪弹中首次使用了无烟火药。无烟火药威力大,残渣少,使枪弹进一步提高初速和减小口径成为可能。19世纪末期出现了流线形弹头,改善了外弹道性能,增大了射程。

图

轻、重机枪和冲锋枪出现后,种类繁多的枪弹不利于军工生产和战场补给;而且,大威力的步机枪弹,后坐力大,连发精度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苏等国研制成功了威力和尺寸介于手枪弹和步机枪弹之间的中间型枪弹,为简化弹种,统一班用武器弹药创造了条件。1953年12月,北大西洋条约组织宣布选定美国7.62毫米T65枪弹为标准枪弹,实现了北约各国步枪、机枪弹药的通用化。1958年美军开始试验5.56毫米小口径枪弹,这种弹弹头轻、初速高、动能大、弹道低伸,武器后坐力也较小。且命中目标容易失稳翻滚,并产生变形或破裂,能量释放率较大,致伤效果比普通口径枪弹大得多。1980年10月,北约选定比利时5.56毫米SS109枪弹为标准枪弹。1974年苏联也定型了使用5.45毫米枪弹的班用枪族。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开始研制无壳弹,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技术上取得很大进展。联邦德国于1969年开始研制的4.7毫米无壳弹,全弹重量仅为5克,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单兵携弹量,还可以大量节约金属,改善武器性能。此外,一些国家还在积极采用新结构,应用新材料,研制其他新型枪弹,以便进一步提高枪弹的性能。如脱壳穿甲弹、钨心弹、铀心弹、箭形弹、多头弹、U形弹、空心弹和火箭枪弹等。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