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冈铁斋

浏览

图

日本水墨画家、书法家。1837年1月25日生于京都,1924年12月31日卒于同地。原名猷辅,后更名道节、百炼,字无倦,号裕轩、铁史、铁崖、铁道人、铁斋等。富冈铁斋早慧勤学,对儒学、佛教、神道都涉猎,于汉诗文与和学用功很深。约1852年起学画,不选流派,泛学古人,兼蓄并收。江户末期,他一度与尊攘派志士交往,奔走国事。后师友大都被捕,他幸而免难,从此少问政治,游逸四方,以绘画为生。1881年以后,他定居京都,过着学者兼画家的生活,直至终生。其间,他被推选为许多展览会的审查员、日本南画协会会员。1917年,他被任命为帝室技艺员。1919年,成为帝国美术院会员。

富冈铁斋一生以学者为己任,博学多识,好收藏奇书异画,尤喜旅游。为寻访史迹、地志、风俗,从北海道到九州,日本全境足迹未及之处甚少,真正实现了东方学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宏愿。在绘画上,他主要靠自学,糅和日本水墨画与中国明清文人画样式,约50岁时,完成了富有魄力和生气的艺术风格。他的水墨画笔墨奔放,不拘程式。80岁以后诸作,更是浑厚深邃。他的书法受中国书家郑板桥、金农何绍基影响,怪诞多变,拙中藏巧。书画作品逾 1万件,种类有卷轴、障屏、册页、扇面等。代表作为《不尽山顶全图》、《安倍仲麿明州望月图》(1914)、《群仙高会图》(1918)、《武陵桃源图》(1891)、《赤壁图》、《孙真人山居图》(1921)等,大部分反映文人逸士生活。

富冈铁斋主要活跃于风起云涌的明治时期,但他的思想和艺术都不属于新时代。他的思想不合欧化潮流,而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他的绘画也与新崛起的油画和日本画异趣,而力追中国文人画精神。可以说他是封建时代最后一个文人画家。由于他把水墨画的笔墨情趣发展到日本文人画的最高水平,所以在日本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宝冢市建有富冈铁斋美术馆。

富冈铁斋一生崇拜中国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他与同时期的中国文人罗振玉、王国维有交往,还与吴昌硕信函往还,切磋书画。1986年10月,为纪念他诞生150周年,中日联合在北京、上海举办了富冈铁斋画展。

参考书目
  1. 井上靖、小高根太郎、高阶秀尔:《富冈铁斋》,中央公论社,东京,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