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供求理论

浏览

马克思的供求理论

虽然马克思没有建立系统的供给和需求理论.但涉及供求理论的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供求关系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关系。

商品经济的许多范畴都可以统一到供求关系之中。如研究商品关系的那些基本范畴:生产与消费、价值与使用价值、商品与货币等相互对立的概念.一旦把它们与市场相联系.实际表示的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在研究商品和价值的一般关系时不涉及市场,因而不以供求关系表示。马克思指出。在市场上。“互相对立的只是两个范畴:买者和卖者。需求和供给”。“在商品的供求关系上再现了下列关系:第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商品和货币的关系.买者和卖者的关系;第二.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尽管二者可以由第三者即商人来代表”。

2.供给和需求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它们都由生产产生。处于对立地位的供给和需求彼此很难分清。在不同的角度说.供给就是需求.需求就是供给。属于增加供给的生产活动同时增加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和由于增加对劳动的需求而增加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换言之.生产中的生产需求也可以说是供给。马克思在谈到供给和需求的含义时说。“要给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下一般的定义。真正的困难在于。它们好象只是同义反复”:并认为供给和需求都决定于生产:“供给和需求是由生产本身决定的”.深刻阐述了供给和需求的辨证关系。供给与需求的这种辨证关系对于政府进行经济的“宏观调控”很有指导意义。

3.供给和需求虽然闻由生产决定。

但二者在量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二者真正的联系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劳动中社会用来生产这种物品的部分。也就是这种物品的生产在总生产中所占的数量.另一方面,社会要求用这种物品来满足需要的规模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而只有偶然的联系”。这说明.供给和需求同由生产决定.但供给和需求不必然任何时候在量上都相等。理论上假设的供求均衡只是在不均衡的波动中才存在.存在于平均数中。由于在市场上“供给”是为了价值.提供的也是价值.而“需求”要的是使用价值。价值是抽象劳动.供给的商品中虽然花费了“劳动”.但产品不为社会所需要.供给成为“无效供给”。另一方面.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说.需求具有无限性.但只有有相应货币购买力的需求才是能实现的“有效需求”。市场上只承认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供求的这种“偶然联系”表明供给和需求都是一种社会行为。反映一种社会关系;它实质表示的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之间存在交换劳动的关系。这种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供求关系不决定价值.但决定价格的波动。

供求关系虽然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关系之一.但它对商品经济的本质关系—价值关系.却没有决定作用。它只作用于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价格随供求关系上下波动.但价格与供求是互动关系.供求的不平衡在“互动”作用下有自动消除不平衡的趋势。说“趋势”是指供求的不平衡的消除不是瞬间的事.有时可能波动得很强烈.完全靠自身调节会给经济运行造成损害.需要借助外力调节。但由于不平衡有自动恢复的趋势.外力调节不能违背供求自动均衡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就是供求和价格的“互动”,达到均衡的最终调节力量郡来自“价值”:价值运动是市场运动,包括供求运动的真正动力。

5.供求关系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供求关系的社会性是生产关系社会性质的表现。生产的方式既决定了供给的方式和供给的结构。这个结构又直接规定着衙求的结构。“供求还以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的存在为前提.这些阶级和阶层在自己中间分配社会总收入.把它当作收入来消费.因此形成那种由收入形成的衙求;另一方面,为了理解那种由生产者自身互相形成的供求。就衙要弄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全貌”。具体地说。衙求的量取决于市场上用于购买的货币量。而这个货币量最终是由一定的分配关系决定的。一定的分配关系又取决于一定的社会性质和消费者的阶级地位。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关系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能用于购买消费资料的货币始终只是“劳动力价值”。表现在分配上只占社会总产品的相对较小份额。所以.这种“需求关系”表现出生产与消费的对立关系。这才是凯恩斯所谓“有效衙求不足”的真正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