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篦的由来

浏览

在我国古代,梳篦统称为“栉”,是女子的簪、胜、钗、珠花、步摇、金钿、勒子、栉等八大古代首饰品之一。因而,引申为妇女的发饰。苏轼有诗曰:“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据考古学家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骨头做的原始发梳,用以梳理和挽结头发。在新石器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陶器上,还发现先民们以篦子作工具,将陶器印上一列一列的纹饰。商周时代,出现了铜梳篦。唐宋时期,更加精美华贵的金银梳篦问世。以后,木梳才逐渐多了起来。竹料的篦子,则比木梳要晚。但从出土文物来看,至少也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早在数百年以前,江苏常州就以生产梳篦驰名国内,是我国最负盛名的“梳篦之乡”。在清代,每年向皇室进贡60张黄杨木梳和60张象牙梁高档篦箕,作为御用品,被称为“宫梳名篦”。在1915年和1926年举行的巴拿马和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常州梳篦分别荣获银质和金质奖章。如今,常州梳篦的花色品种日益增多,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