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慢比快好

浏览

慢跑又叫健身跑,是防治现代文明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慢跑可分为快速、中速和似跑非跑三种,各人可根据自身的健康情况进行选择。慢跑对多种慢性病都具有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骨关节病变、心脏病及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

慢跑三阶段

1.预备:在进行慢跑之前,要缓慢屈伸肢体,使全身肌肉舒展,消除身体僵直,使呼吸和血液循环趋于正常,避免因突然运动出现心跳、气短。如果出现这类现象,则将预备活动时间延长为好。

2.慢跑:慢跑可以使全身肌肉得到震动,不必求快,应与呼吸相配合,边跑边用鼻吸气、口呼气,呼吸要均匀。慢跑时,双臂稍提,屈肘,一前一后交替而行,上身略向前倾,尽量使全身肌肉放松。要脚底落地、轻不出声,躯干自然挺直,全身平衡,稍仰首,目光向前方平视,双肩自然下垂,肘稍弯曲,全身呈上下弹跳的姿势,力求自然舒畅。

3.放松:慢跑结束后,不要突然停下来不动,要缓行或原地踏步片刻,调匀呼吸,使全身肌肉放松,有意识作深呼吸数次,并以双手按摩面部、耳部,使气血流通。慢跑简便易行,每天1次或隔日1次均可,每次20~40分钟,以清晨进行最好。如配合晚间散步,可收相辅相成之效,对于脑力劳动者最为适合,可以消除疲劳,增进记忆,有助消化。

慢跑的时间选择

青壮年的慢跑多在晨炼时进行,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慢跑时间宜选在每天上午9~10时和下午4~5时,且持续慢跑15~30分钟。速度在每分钟120~150米左右最为适宜。因为老年人与青壮年身体状况不同,他们从心肺功能、神经系统、骨骼状况、新陈代谢诸多方面都趋于老化,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经常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身体状态。如果让老年人清晨空腹慢跑,由于他们身体动员肝糖原、肌糖原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发生低血糖晕厥。另外,老年人清晨起床之后,心率较慢,身体机能各个器官尚未活动开,此时慢跑很容易引发心脏病、脑溢血或其他器官疾病。如果老年人在饱餐之后进行慢跑,即使速度不快、时间不长,也会因肠胃功能较弱,发生腹痛、呕吐、上消化道出血,甚至胃肠穿孔等严重情况。每天的上午9~10点钟和下午4~5点钟,老年人身体各个器官都已正常运转,并处于不饥不饱状态。此时慢跑有助于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脏功能,促进呼吸肌发达和胸廓运动,使肺活量大幅度增加,并促使人体新陈代谢,减少体内水分,排出体内脂肪和胆固醇。若能长期坚持每天在最佳时间内慢跑,还会使骨骼有机物含量降低,预防骨关节病变,提高抗病能力,防止老人肌肉萎缩。老年人慢跑持续时间不易过长,否则,会引起血压升高、脉搏过快、心脏疾病等。

要量力而行

慢跑要从短时间开始,逐渐适应后再增加时间。如有心血管疾病者,应请医生检查身体并给予指导,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循序渐进。慢跑锻炼要量力而行。特别是老年人,不可跑得过远或速度过快,应以轻松愉快、稍感疲劳为力度。慢跑不同于散步,要事先做好准备活动,可缓慢地屈伸肢体,舒展全身的肌肉,并注意活动好踝关节,一方面防止因准备不充分而造成身体关节和韧带的扭伤,另一方面通过这些轻缓的活动,使机体开始兴奋。这时再做慢跑,身体各系统可以获得最好的协调。慢跑不要求快,只要使全身肌肉得到震动即可,但应注意跑步时与呼吸的配合,边跑边用鼻吸气、口呼气,呼吸要均匀。同时,跑步的姿势要尽量自然,全身肌肉应适当放松,动作协调而富有节奏。慢跑一般可进行20~40分钟,结束后不宜立即停止不动,应当再做一些轻缓的调整运动。以前没有参加过慢跑者,初次或开始的前几次,可有意识地把运动量定得小些,然后再根据身体情况加以调整。原有心血管疾病者,不可贸然进行慢跑,最好先请医生检查一下,再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循序渐进。慢跑最能消除脑力疲劳。并能增强记忆力,促进消化吸收,因而对脑力劳动者尤为适宜。

防止意外

跑步出现的意外大多是急、慢性下肢损伤,常见有髌骨软骨病、踝关节扭伤、下肢疲劳性骨折、跟腱炎、骨刺综合征等。在跑步前做好准备活动,预先使各运动关节活动开,避免在不平的地面上跑步,跑步时穿上运动鞋,不要用力过度,这样便可以减少或避免发生运动损伤


相关文章